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5 21:15:05瀏覽1130|回應3|推薦66 | |
聖經出埃及記開章描述,埃及的所有希伯來人都淪為了奴隸,摩西因而帶領他們離開埃及。而後關於奴隸的境遇,成為作家們控訴的主題。《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是黑人作家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於1853年所發表的自傳性小說,2013年改編為電影《自由之心》,並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作者告訴讀者的並不是如荷馬史詩般的英雄悲歌,而是一個平凡人真實的爭取自由、勇往直前故事。 1841年,諾薩普是個住在紐約的自由黑人,有個幸福的家庭,本身也是一個極具藝術天分的小提琴家。在一次誘騙性邀約,到華盛頓參與演出,就在那時被綁架販賣到遙遠的南方,12年的奴隸人生就此展開。諾薩普先在威廉.福特底下服侍。福特是一位神職人員,善待諾薩普,甚送他一小提琴。但這位自命高尚的清聖之人,依然是個購買奴隸的人。他隱藏在宗教信仰背後的意識型態,卻未能看到人性尊嚴有何需要受真正尊重。在傳頌福音講台上,福特是個確確實實的基督徒。在台下可為某種利益交換而讓他人妻離子散。 福特因信仰與行為的背離,後將諾薩普賣給他的其中一位債主愛德溫.普斯。普斯與福特有著相同的信仰,並時時在嘴邊堅決地與「主」同在。與福特不同,他沒有心理矛盾的問題,他這樣認為,主賦予他鞭打奴隸的權利,他的種種作為,包括鞭打、強暴、殺戮、辱罵、懷疑等應是主所容許的管教方式。 宗教與奴隸、良善與殘忍,形成一種強烈且反諷的對比。 在美國追求民主的光明時代,卻埋藏一段黑暗的往事。被奴隸的人並無憤怒地控訴壓迫者的無知和殘忍。但時代將見證他始終沒忘記渴望自由的心、渴求重返自由的人生。 註:與《為奴十二年》同時代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是美國作家斯托夫人於1852年發表的一部反奴隸制小說。這部小說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內戰(1861-1865)的地區性衝突。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