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18 11:50:22瀏覽574|回應0|推薦2 |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華人健康網 膽結石放著不管,恐有膽囊癌風險?名醫:遠離三高、斷食、代謝症候群5招自救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1/09/10 膽結石平時不痛不癢,但是痛起來卻可能要人命!藝人小禎就曾經因為膽結石,痛到形容「真的是痛到歪掉!痛到無法呼吸…」。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每10到15人就有1人有膽結石,為什麼有的人容易發生膽結石,有的人卻不會?有人說是水喝太少、吃太油才會造成膽結石?膽結石可以放任不管嗎?會變成膽囊癌嗎?膽結石最令人擔心的併發症是哪一些呢?胃腸肝膽科名醫除了一次為大家破解膽結石3大迷思之外,並提醒凡是有三高、長期採取斷食減肥的族群,都要小心中鏢!日常注意5要訣,能遠離小石頭搗蛋,不必擔心「養石為患」!(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膽結石的成因】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膽結石與飲食有關係嗎?臺安醫院內科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志盛表示,膽位在身體腹部的右上方,其實「肝膽相照」,膽囊也位在肝臟旁邊。膽的生理功能是負責消化,也與肝膽胰這些系統連在一起。膽囊裡面儲存膽汁,膽汁是用來消化溶解脂肪,也就是把大顆的脂肪滴,透過膽汁的溶解為小滴的脂肪滴,藉著再排到腸道,透過一些消化酵素,把這些脂肪變成更小的分子來吸收。所以,如果沒有膽汁,就無法把這些脂肪很好的消化溶解。 常見切除膽囊的患者會詢問:「膽囊切除後,是否一輩子都沒有膽汁了?」其實,這是一個迷思。事實上,膽汁是從肝臟製造,並不是由膽囊製造,膽囊只是一個容納的器官,用來儲存膽汁。而膽汁裡面含有一些膽固醇、膽酸、膽盬,其實膽汁是一個富含油水混合的物質,如同一杯水上面倒一點油,油就會浮在水的上面,呈現油水分離。膽汁長期處於這樣一個不穩定的平衡當中。另外,膽汁中的膽固醇的結晶較小,因為要溶解的關係,所以,和一般人說的三酸甘油脂的結晶,並不太一樣。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志盛一次破解膽結石3大迷思,並提醒三高、長期斷食減肥的族群,小心中鏢。 為什麼會產生膽結石呢?蘇志盛醫師表示,主要因為膽酸、膽盬會形成一些結晶體,如果處於不穩定狀況,就會變成大顆粒,當一直滾動的時候,就會變成沙子、泥巴,最後就如滾雪球一樣變成大結石,於是就形成膽結石了。所以,也有人做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會發現膽囊有一些膽沙與小的結晶體,就會非常擔心問醫師該怎麼辦?會不會一輩子就會有膽結石了? 為什麼會產生膽結石呢?蘇志盛醫師表示,主要因為膽酸、膽盬會形成一些結晶體,如果處於不穩定狀況,就會變成大顆粒,當一直滾動的時候,就會變成沙子、泥巴,最後就如滾雪球一樣變成大結石,於是就形成膽結石了。 其實,處於這樣的階段,還未必會有膽結石,因為還在剛開始形成,有時候小的結晶體會自己排出,如果飲食控制好,會自動溶解而排出。但是,相對的也有人很容易滾出多顆結石,甚至愈滾愈大顆。 膽結石的形成與飲食很有關係,如果吃的比較油膩,就容易促進膽囊的油水不平衡,就容易形成膽結石了。至於,膽結石的形成與水喝太少有關嗎?蘇志盛醫師表示,那就不一定了,因為很難做系統性的研究來證實。此外,研究發現以人種來說,美洲人因為平時飲食吃的比較油膩,所以發生比率較高,而發生率比較低的區域像是非洲,可見飲食影響很大。台灣飲食習慣也趨向西化,所以要特別小心。此外,在早年衛生環境不佳,有一種叫「中華乾吸蟲」是一種寄生蟲,會在膽道跑來跑去,就會形成膽道的感染,久了之後也會造成膽色素的沈澱,而形成膽管結石。 【膽結石的症狀】 再來看罹患膽結石有什麼症狀?蘇志盛醫師表示,膽位在肚子右上方,在肝臟下方,當膽結石不適症狀剛開始發作,都是結石堵住了膽囊的開口,擋在此處無法進出,當塞住之後,身體會出現反射動作,想把結石推擠出去,用力一擠的時候,平滑肌會收縮,就像抽筋一樣,一陣一陣的;但是膽囊又不像是骨骼肌一樣抽筋比較頻繁,而是會比較慢的,但是強度會愈來愈強,所以會感覺到一陣收縮,如同「宮縮」一般,而疼痛指數則要視石頭阻塞的程度或大小。 有一種情況很麻煩,如果石頭不會擠一下就彈掉,而是愈擠竟卡在膽囊出口,就會完全塞住,但是石頭也會拼命相衝出去,因此會形成膽囊愈來愈脹,一開始是擠壓的痛,後來變成膽囊整個脹痛,此時的疼痛就不太一樣,不是收縮的疼痛,而是感覺右上腹很脹痛,然後慢慢蔓延到右邊後背疼痛,一般這樣可能已經疼痛1個小時以上。 蘇志盛醫師表示,其實膽結石也可能跑到膽道,人體的肝臟、膽囊、胰臟這三個器官是透過膽管與胰管連動在一起,這些管子是負責把膽汁運送到十二指腸。 膽結石除了卡在膽囊出口,還會跑到別的地方嗎?蘇志盛醫師表示,其實膽結石也可能跑到膽道,人體的肝臟、膽囊、胰臟這三個器官是透過膽管與胰管連動在一起,這些管子是負責把膽汁運送到十二指腸。這些管道很細,大約寬度只有0.5~0.6公分以下。如果剛吃完食物後,呈現空腹狀況,都已經消化完,這時管子因為沒有膽汁,都排光了,此時管子只有0.3公分左右,非常細。可是如果此時有一顆石頭想衝過去,正好界於0.5到1公分的膽結石,這種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尺寸,想跑出去又出不去,正好卡在膽管裡面,所引起的疼痛不亞於卡在膽囊的疼痛。當膽道有結石阻塞的時候,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不僅容易引起黃疸,此時阻塞的膽汁對細菌也是一個溫床,可能有細菌感染,出現發燒、噁心、嘔吐等連帶系統性症狀,甚至細菌大量滋生,趁虛而入很快跑到全身血液,而有敗血症的風險。 當膽道有結石阻塞的時候,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不僅容易引起黃疸,此時阻塞的膽汁對細菌也是一個溫床,可能有細菌感染,出現發燒、噁心、嘔吐等連帶系統性症狀,甚至細菌大量滋生,趁虛而入很快跑到全身血液,而有敗血症的風險。 此外,膽結石也可能跑到胰臟,因為膽管的末端就會進到胰臟,透過跟胰臟的聯合,才到十二指腸,石頭如果小一點的,剛好跑到最末端,偏偏膽管和胰管的最末端有一個括約肌存在,而括約肌有點像橡皮筋,一般如果正常的時候是收縮關閉,如果石頭剛好掉在這個位置的話,正是胰管處塞住,就會引起胰臟發炎。卡在此處大約是更小0.3~0.5公分之間的結石,也因為括約肌關閉,所以結石也跑不出去。 卡在膽囊與膽管,一般在人體中間偏右的位置,而胰臟是肚子上方偏左的位置,所以,一旦胰臟開始發炎,剛開始會中間上腹痛,隨著時間變化,會感覺疼痛會往左邊,並且慢慢跑到左邊背部。臨床上也曾經收治過患者剛好膽管或膽囊發炎,而且剛好也有石頭卡在胰管,正好屬於綜合性,一下子右上腹痛、右背疼痛;然後一下子又有左上腹痛、左背疼痛;經過抽血檢驗發現,原來是膽管併發胰臟發炎所致。 卡膽囊開口:右上腹脹痛、右背疼痛 卡膽道:黃疸、發燒、噁心、嘔吐 卡胰管:中間上腹痛、左上腹痛、左背痛 【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 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主要是「4F」,好發在女性、40歲以上、肥胖者,以及多產婦,可能是膽結石好發族群。有時候看到年輕男性、瘦瘦的有腹痛,看起來就不像是膽結石。是否還有其他危險因子?如果本身有在服用荷爾蒙藥物、抗生素藥物,以及屬於「三高」的患者,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以及代謝症候群患者,都與膽結石有共病的關係,罹患風險也會增高。 醫師需先問診了解患者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性別、懷孕、家族遺傳、肥胖、快速減重、使用全靜脈營養、三高、肝硬化、克隆氏疾病、迴腸切除及溶血性貧血。 【診斷膽結石3大關鍵】 診斷膽結石卡在哪一個部位,有什麼方法呢?蘇志盛醫師表示,要診斷膽結石通常有3大關鍵,除了本身有疾病史、高風險之外,另一個是抽血,以及影像檢查。 1.疾病高風險: 醫師需先問診了解患者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性別、懷孕、家族遺傳、肥胖、快速減重、使用全靜脈營養、三高、肝硬化、克隆氏疾病、迴腸切除及溶血性貧血。 2.抽血檢查: 檢測肝膽指數,包括GOT全名是天門冬胺酸轉胺酶、GPT全名是丙胺酸轉胺酶,GOT與GPT高於正常值25倍以上(GPT>1000U/L),濃度過高代表可能膽道阻塞發炎,需再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 3.腹部超音波檢查: 非侵入性、準確率高,空腹下檢查,幾乎95%機率都能檢測出來,甚至比電腦斷層還精準,因為超音波可以移動,能從不同角度檢查,尤其有經驗的醫師就能判斷膽結石卡在哪裡。 西方人多半是屬於膽固醇比較油的,多為金黃色脂肪的顆粒。東方人的膽結石比較跟膽色素有關,以混合型居多,顏色偏墨綠或黑色,有年紀較大的患者,顏色可能混合型,有黃色,也有黑色。這種結石的顆粒也要看膽固醇的比例,因為油比較輕,如果膽固醇比較多者,結石多半比較輕,但是麻煩的是結石也比較多顆,質地也偏軟。反而是屬於膽色素多的結石會比較硬,甚至有時像「黑金剛」。 在治療的時候,會以鐵絲網,或汽球,或以外科手術把石頭夾出來,「黑金剛」質地的結石,取出來就像是傳說中的「舍利子」。 如果膽囊發炎,無論是歐美或日本研究,都建議還是要把膽囊割除,膽結石也一碰拿掉,這是治本的方式。為什麼呢? 【膽結石治療方法】 膽結石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什麼時候需要治療?什麼時候需要擊碎小石頭?什麼時候需要手術把整個膽囊都拿掉?如何選擇?蘇志盛醫師表示,膽結石的處置非常兩極化,無症狀的膽結石,大部份可以和平共處就好,但是石頭小不一定都沒有事,可能卡在膽管;相對的,石頭大也未必都會出事,因此與石頭的大小沒有絕對的關係,要不要處置的關鍵,不在於石頭大小,仍然在於是否有出現症狀。簡單來說,是否要處置取決於有症狀就要積極處理,沒有症狀就可以和平共處。但是,膽結石無症狀者仍然要定時追蹤,避免有跑到其他地方引起併發症風險。 如果膽囊發炎,無論是歐美或日本研究,都建議還是要把膽囊割除,膽結石也一碰拿掉,這是治本的方式。為什麼呢?因為發現在很久以前,傳統做法只拿石頭不割除膽囊,再打抗生素治療,看看能否改善,結果證明是可以改善,但是復發率很高!因為膽囊中有膽結石,平滑肌會不斷收縮,長期刺激之下,膽囊的收縮功能會受影響,膽囊變成如同死水,即便手術把石頭取出來,過一陣子石頭又會跑出來。會使得油水不相容的動態平衡,會反覆形成,患者可能面臨再開刀的情況。後來根據長期的觀察發現,還是採取一次把膽囊割掉的治本治療方式最佳。 至於,使用藥物能控制讓石頭變小,或是消失不見嗎?在很早期對於很小的膽沙與結晶,有一些俗稱「化石」的藥物,可以稍微溶解小顆粒,但是如果結石已經很大又鈣化成形變硬,就很難靠藥物處理。 至於取出石頭有哪一些手術方式呢?有傳統手術開膽囊,但是現在已經使用腹腔鏡手術,從早期四個洞、三個洞、現在已經有單孔腹腔鏡手術可以選擇,但是有適應症,包括肚子不能開過刀、沾黏不能太嚴重、膽囊不是脹的很厲害、膽囊沒有破掉、沒有導致其他併發症,這樣就有機會可以嘗試使用單孔腹腔鏡手術,把整個膽囊取出來,並且併發症更少。此項手術也考驗著醫師的技術,即使三個孔的腹腔鏡手術孔洞也很小,恢復快速,但是,如果石頭很大又很硬,就無法從小小1公分的孔洞取出來。 使用藥物能控制讓石頭變小,或是消失不見嗎?在很早期對於很小的膽沙與結晶,有一些俗稱「化石」的藥物,可以稍微溶解小顆粒,但是如果結石已經很大又鈣化成形變硬,就很難靠藥物處理。 整個膽囊拿出來後,就能一勞永逸嗎? 把整個膽囊拿出來之後,就一勞永逸了嗎?其實,可以很有效降低復發機率,年輕患者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把膽囊割除,一輩子都維持的不錯,都沒有什麼併發症。唯一在早期膽結石的人,如果膽囊割除後,失去膽囊的調節,當飲食吃的比較油之後,油脂都無法被吸收,就會變成油便排出來。有人很高興,把這視為天然「油切」順便減肥,事實上,身體是很能適應的,當一個器官消失了之後,膽汁還是會繼續從肝臟分泌,最多只是在早期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有這樣天然油切感,感覺有變瘦,但是隨著時間過去,身體會又自動調節回來,就跟正常的一樣。 總括來說,膽結石依症狀有無分成三種處理方式:觀察與等待、膽囊切除手術和膽結石溶解治療。內科治療在於減少併發症和清除結石;外科手術是最有效預防膽結石復發及併發症發生的方法。 1.膽結石溶解藥物 膽結石溶解藥物會考慮用於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或有可能會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但不適合手術者。常見的膽結石溶解藥物主要是膽酸類藥品: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常見商品名:健膽舒),小顆的膽固醇結石使用藥物治療較容易成功,而色素膽結石使用藥物治療比較沒有效果。不可和含鋁制酸劑或膽酸結合抑制劑一起併服,研究顯示平均每個月可以減少1mm的結石,但膽道阻塞的病人禁用此藥。 2.膽囊切除手術 有症狀的膽結石都應接受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手術主要分成: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較低的死亡率、住院時間較短、較少組織傷害、術後回復較快等優點,因此目前多傾向使用此方法。 【膽結石日常保養5要訣】 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改善,都有助於預防膽結石。尤其,肥胖是膽結石的高危險因子,平時要多運動控制體重;但是不宜採取禁食或斷食快速減重方法,反而容易釀成膽結石產生。 要訣一/飲食正常篇 飲食規律助消化!多吃不飽和脂肪酸! 三餐要定食定量: 三餐要規律定食定量,消化功能運作才會好,少吃高油脂含飽和脂肪酸食物,(如牛、豬、羊、雞、奶油),多吃不飽和脂肪酸(如魚類、堅果、橄欖油),以及多補充纖維質食物。 要訣二/控制體重篇 肥胖養石為患!過度肥胖結石易好發! 肥胖是結石大患: 根據統計,BMI超過35以上過度肥胖的人,膽結石好發率很高,所以只要體重控制,就可以有效降低膽結石的發生風險。宜採取飲食調整和運動來達成,每個月減重勿超過1.5公斤。 要訣三/危險減重篇 禁食斷食有風險!膽汁積在膽囊長結石! 勿快速過度減重: 坊間流行168斷食,兩餐間隔16小時,要在8小時內吃完兩餐;在空腹的時候,都沒有油脂進來,膽汁無法做「排空」的動作,膽汁就會一直積在膽囊,時間一久就容易形成結石。 坊間流行168斷食,兩餐間隔16小時,要在8小時內吃完兩餐;在空腹的時候,都沒有油脂進來,膽汁無法做「排空」的動作,膽汁就會一直積在膽囊,時間一久就容易形成結石。 要訣四/規律運動篇 多運動防結石!規律運動做耐力訓練! 養成運動好習慣: 建議要進行規律運動,研究指出,每星期5天以上,每天30分鐘的耐力訓練,可以減少30%膽結石發生率。運動每次30分鐘、每周至少5次,包括腳踏車、跑步、游泳等。 要訣五/選吃好油篇 油水平衡最棒!攝取好油健康綠油油! 攝取好的油脂: 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濃度較高,可減少膽結石生成,宜適量攝取Omega-3、9脂肪酸食物,提升血液HDL濃度,如深海魚類、堅果類、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玄米油等。 蘇志盛醫師提醒,避免「養石為患」,需要從日常控制體重、飲食少油脂、選擇好的油脂、維持固定運動,尤其不要採取極端斷食減重方法,以免減重不成,反而造成膽結石上身。 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濃度較高,可減少膽結石生成,宜適量攝取Omega-3、9脂肪酸食物,提升血液HDL濃度,如深海魚類、堅果類、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玄米油等。 【膽結石小心5大併發症】 蘇志盛醫師表示,仍然要提醒小心膽結石併發症,90%膽結石終其一生可能沒有感覺,相安無事;但是10%的人可能在一次大餐之後就出現右上腹疼痛,這10%的人當中有4分之1的人可能是膽囊發炎,而有8分之1到10分之1的人是膽管與胰臟發炎。剩下一半的人平時會偶爾痛一下,就不痛了,反覆這樣,也沒有達到發炎程度,這種情況就是石頭卡住平滑肌引起的收縮疼痛,大部份人以為是胃痛,也比較容易因此誤診。 胃痛與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其實有一個小小的差異。一般吃飽之後,膽囊要負責把膽汁推出去幫助消化,大概在吃飽後半小時就會有出現膽結石引起的疼痛。 膽結石患者除了腹痛,若伴隨發燒、黃疸、血液生化檢查數值異常,小心併發症產生,恐有生命危險。急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併發症,膽結石最常出現的癌症,則是膽囊癌與膽管癌。 1.急性膽囊發炎 結石卡在膽囊頸部或膽囊管,膽汁無法排出,會造成急性膽囊發炎,膽囊腫脹發炎,甚至使供應膽囊血流循環不佳,而有膽囊缺血壞死。反覆急性膽囊發炎也可能造成膽囊慢性發炎。 2.膽管發炎 膽道是連接肝臟、膽囊與十二指腸間的通道,功能為運送肝臟製造的膽汁至腸子。一旦膽道阻塞,就會出現黃疸、尿尿顏色深茶色等症狀,嚴重甚至引起膽管發炎,造成敗血性休克。 3.胰臟發炎 造成急性胰臟炎的原因有很多,約70%的病人是因膽管結石,急性胰臟發炎是最令腸胃科醫師擔心的併發症,一旦發作,可能會在一週內出現全身性的器官衰竭。 4.膽囊癌 膽囊經過慢性發炎的階段,才有膽囊癌發生的機會,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形成病變,膽囊癌好發的年紀幾乎都是老年人。當發現的時候,往往可能已是晚期轉移至肝臟或其他器官。 5.膽管癌 膽管是膽汁運送的通道,依據所在位置,又分為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因此發生於這些部位的癌症統稱膽管癌。癌變的原因與膽道結石、膽管反覆發炎有關。 所有的正常飲食包括攝取蔬果,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想透過某一種飲食方法去改變膽結石,就要注意是否有科學實證。 【破解膽結石3大迷思】 迷思一:網路傳言:「多喝啤酒、橄欖油可以幫助快速排出膽結石,是真的嗎?」 A:在此要澄清,所有的正常飲食包括攝取蔬果,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想透過某一種飲食方法去改變膽結石,就要注意是否有科學實證。以橄欖油來說,即使能化掉結石,但是往下跑到膽管的話,又正好卡在膽管或胰管,引起膽管發炎、胰臟發炎的話,就更棘手了。有人誤以為恰巧排出了黃粽色的物質,看起來好像是膽結石,以為是大量喝橄欖油排石成功,其實不然,那只是橄欖油的油脂成分在腸道經過分解後,與大便混合的產物。 迷思二:震波治療對於膽結石有效嗎? A:震波治療常用於腎結石的治療,適用此方法的條件是石頭要固定,而腎結石就位於腎臟內,所以可以瞄準,如同有固定標靶,然後就能射箭命中;但是,膽囊是一個水球狀的結構,膽結石就會在裡面浮動,而使用震波的時候,一震可能石頭就飄走了,只要瞄不準,就很難命中打到,就無法有震碎的效果。此外,也擔心即使有震碎,萬一跑到膽管或胰管,引起膽管發炎、胰臟發炎,就更麻煩了。 迷思三:膽結石放任不管,真的會變膽囊癌嗎?有併發癌變的時間性嗎? A:膽結石最常出現的癌症,就是膽囊癌與膽管癌。膽囊癌好發的年紀幾乎都是老年人,年紀最長大約是70歲以上,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形成病變。而膽結石常見的好發年齡是40歲以上女性,但是也有比較年輕20~30歲就有膽結石。 所以,估計膽結石在體內磨個10~20年以上,膽囊經過慢性發炎的階段,才有膽囊癌發生的機會,所以幾乎都是老年人居多。此時治療的情況都不太理想,當發現的時候,往往都刺穿出去了,可能已經是晚期轉移至肝臟,或是透過淋巴轉移到其他器官,開刀手術拿不乾淨,化療也恐無效,就會影響存活率。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