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3 00:56:27瀏覽964|回應0|推薦5 | |
引用文章: 聲援梁春姬─讓金正日這雜種下地獄 我支持該文唾棄金正日的立場,這種獨夫,死得好,若死得更早點,會更好。 但我覺得新聞播報員(說他們是主播,真的太抬舉他們了),要播新聞,還是在演戲,自己要先定位清楚。 而節目的製作人(所謂新聞部經理),也要搞清楚,自己製作的節目是在播新聞,還是在做新聞。 若是綜藝搞笑節目,她是模仿秀演員,那我覺得梁的表現是不入流的,因為一點也不好笑。 若是新聞播報,她是播報員,那我覺得梁的表現仍然是不入流的,因為她連唸稿子,就是照著讀稿機念新聞稿,都沒能唸清楚。 繼續閱讀文章:這些獨裁者,真是死得好! 華視新聞綜藝化過頭 玩火上身恐挨鍘 華視新聞鬧出「梁春姬事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昨說,下周三委員會將邀華視高層說明事件始末,聽取華視相關說明後,再決定是否移送諮詢委員會。為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華視必須提出相關改進措施。據媒體報導,「梁春姬」播出當天,華視高層竟然主動致電嘉許,新聞走向綜藝化的「差異化」決策流程,華視必須提出說明。 「梁春姬」主播梁芳瑜,21日在臉書表示,前總統陳水扁要求立場中立,反讓華視失去綠營收視人口,才搞創意救收視率,此說引起網友再度炮轟,指她腦殘才怪罪阿扁!不解媒體中立和失去綠營人口有何關聯?「人家要到中壢,結果你車開到台北,還怪沒有旅客。」邏輯有問題。 劉屏專欄-觀眾喜歡看「春姬」? 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北京的領導人應該非常高興。因為從新聞的內容與走向,看到台灣恰恰是個「地方」而不是國家。這回掀起軒然大波的「梁春姬」,正印證了台灣電視新聞窄化、搞笑、綜藝化,失去了新聞應有的深度、廣度與莊重。 任何一個國家,全國性的電視新聞應該有政策性的議題,台灣少得可憐。任何一個國家,全國性的媒體應該有國際新聞,台灣少得可憐;如果有,也往往以國際影視歌星的八卦為優先。所以國內某知名傳播學者的研究結論是:台灣的電視,國際新聞有三項「特色」:內容貧乏、播出時間短、播出時段差。換句話說,可有可無,聊備一格。 一位在電視台擔任部門主管的人士說,北約各國開始轟炸利比亞那天,在全世界都是頭條,可是全台灣的有線電視新聞台,只有一家播了這則消息。 馬英九和國小女生賽跑,電視新聞詳加「分析報導」,反覆的慢動作重播、切割畫面、精確計時,仔細研究馬英九在幾分幾秒時略失重心,又在幾分幾秒時被小女生超前等等。這類無關國計民生的「飯後點心」,從天子以至庶民,從人類以至貓狗,充斥於台灣的電視新聞。 美國的地方電視台在播報新聞時氣氛比較輕鬆,氣象主播會拿出家裡的狗狗在雪地玩耍的照片,說明積雪有多深。但是在全國性的新聞頻道,沒有搞笑,沒有搞怪,更沒有台灣這樣的「新聞綜藝化」。如果新聞從業人員又裝模作樣、搔首弄姿,其路數已經和藝人差不多了。 「梁春姬」不是個案,只是踢到鐵板。「梁春姬」也不是第一個案例,只是這回「代誌大條」。有位男性記者以搞怪出名,不時粉墨登場,不妨名之為「丁春姬」;有位氣象主播在播報氣象之前,先在鏡頭前清唱廿多秒,不妨名之為「鄭春姬」。下了播報台,「丁春姬」在「鄭春姬」的臉書上留言,說「輸給你了」,因為「丁春姬」是搞怪記者,「鄭春姬」則成了藝人記者,彷彿道行更高了。 「丁春姬」、「鄭春姬」等,網路上早已罵翻天,可是在電視台裡,「春姬」似乎是收視率的保證。於是男「春姬」穿無袖上裝,還露出腋毛,女「春姬」當然也穿上迷你短裙。 如果沒有「丁春姬」、「鄭春姬」,又何至於出現「梁春姬」?所以指責「梁春姬」是不公平的。但是指責「丁春姬」、「鄭春姬」又公平嗎? 不能怪記者同業,他們一天要趕幾場,席不暇暖,莫說深入報導,想要深入思索都苦無時間。不能怪新聞主管,他們有收視率的壓力。一位電視台資深主管說,收視率是分分秒秒都在比較的,有的總監坐在副控室裡,看到別台的收視率上升,立刻問,「我們有沒有這條新聞?有?馬上提到前面來!」 那要怪誰?怪收視率作祟?怪缺乏國際觀?怪新聞道德淪喪?怪社會風氣偏差?怪政治人物的遺毒? 電視台樂此不疲,因為看準了台灣觀眾的胃口?或者觀眾樂此不疲,因為獲得了最大的感官滿足?或者互為因果?沒出事就相互依存,出了事就相互指責?這涉及很複雜的社會現象,一言難盡。但是台灣的電視觀眾真的就喜歡看「春姬」?如果新聞有恢宏的視野,有寬廣的角度;如果新聞針砭時政,關懷社會底層;如果新聞走出狹隘,迎向世界;真的就沒有收視率? 這些問題如果依然無解,中南海的領導人看到台灣的電視新聞這樣「地方化」與「社區化」,肯定暗自叫好:「還獨立呢?連電視新聞裡都看不出國家在哪」。 引用文章: 暴徒比國軍戰力強! 底下這黑白集評論,說得對極了。 ----- 主播士兵‧不成體統 一名金門籍的張姓士兵,未經長官准許,擅自駕駛軍營中的悍馬車出遊,被一名中士制止;因而懷恨在心,糾集友人攜帶棍棒在夜晚四個小時內前後三次前赴自己的營區「討公道」,結果毆傷了九名官兵。 攜棍執杖侵門踏戶,連續三次;第二次有四名暴徒被制伏送往派出所,不料五分鐘後竟又有六人上門,將一名上校打得顱內出血,一名少校打到手臂骨折。這種連夜店都少見的兇殘鏡頭,居然發生在堂堂金門防衛司令部所轄的軍營之中,雖然是個車輛維護廠。 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華視主播台。一名主播藉金正日死訊,穿扮成「梁春姬」模樣播報當日新聞。原本以為這至少應是整個新聞部的規劃,但豈料主播事後竟說,劇情是她想的,服裝是她借的,「人是我殺的,連坐到經理、副理不公平」;也就是說,居然副理及經理可能根本不知道那天會有「梁春姬」這一幕。但「不知道」會不會比「知道」更荒唐? 一個士兵,糾眾回到自己的軍營把上校的頭打破,此時軍營在這名士兵眼中已與夜店無異;一名主播自稱背著主管扮演「梁春姬」,此時主播眼中的主播台亦已與大悶鍋無異。這就是「場域」的解構與顛覆,有如在客廳小便,在廁所吃飯;一切但看當事者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軍營是國防的象徵,華視是公共電視的一支;張姓士兵與梁主播的行徑,反映了軍隊的渙散與不成體統,及媒體專業的喪失自尊自愛。一斑窺豹,一葉知秋,不能僅以個案視之。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