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4 21:28:57瀏覽601|回應0|推薦8 | |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佛學時,由於許多佛學用語並非日常生活容易接觸到的詞語,因此,開始時便對佛學產生一種艱澀聱牙的印象,然而,隨著佛學閱讀的增加,發現這並非佛學之本意。佛教認為如果要讓普羅大眾都可以接受這樣一種信仰時,必須使用方便說,你的教化要使別人了解並接納,就要使用他們的語言,方便他們對佛教的理解,如此才可達到宣揚的目的,這就是佛教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一種角色,一種站在關懷生命的角度。 佛教中常說的業力輪迴、因果報應等概念,你這輩子出生在哪一家,形成什麼模樣,這輩子所遭遇的困難種種,都是上輩子造的業,這輩子要還清,這些觀念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根深蒂固的,一個人若沒有因果論的想法,那麼他就不會相信世界有秩序可言,沒有可理解性,便會墮入虛無主義,認為這個世界做什麼事都不會有好報或惡報,或是下一個輪迴的事,為所欲為也不用負責任,有這樣的想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認為這些業力輪迴我沒辦法去證明,也沒辦法去掌控,但如果我們能靠後天的人為作用力去改變先天的條件限制,則可帶領我們趨向善的完美性,所能把握的就是今生今世的每個時刻,要修的是這個階段的人生課題。 我們把人生的過程當作是一項任務來看,其中有幾個課題必須完成,從出生到成年到老死,不時有困難和考驗等著你,比方說在生活中我們常被慾望折磨著,追求無法實現的物質生活,你喜愛的人不愛你,想要的得不到,這些都會帶給我們苦痛,且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怨天尤人,埋怨上天的不眷顧,這時佛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諸法無我」-事物沒有不變的自我;「涅槃寂靜」-熄滅煩惱為最終目的,既然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空的、都是不斷生滅變化的,又何須追求?我們不需要追求空的事物,痛苦都是因為有「我」而來的,以「自我」為出發點而認知和行動,其中「我」認為我是最重要、最可貴、最值得存在的,生命說起來實在諷刺,就在我們汲汲營營追求於自我的同時,把自我看的比什麼都重要,但以佛教來說,我的一切不過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故可藉由捨去執著,厭離我的存在的方式,進而達到涅槃的境界,因為我是無常壞滅性的,若人執著於貪、喜,便會形成苦,終究無法獲得如真境界,故無我有其重要性,千萬不可因為無明而遮蔽了自己的雙眼。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