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2 21:42:54瀏覽49|回應0|推薦0 | |
圖.文/廖晏農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四神湯(圖三)
足三里穴(圖二)
足三里穴(圖一) 中醫調整腹瀉 可搭配穴道按摩
現代人操勞忙碌,不論上班或是學習進修,都背負著許多壓力,三餐往往不定時、不定量、不均衡;下班、下課後,或者遇到假日又常喜歡外食應酬,三餐老是在外的結果讓腸胃系統受到傷害,開始產生腹脹、便秘、打嗝、胃酸逆流、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長期下來,身體健康也跟著亮起紅燈。 中醫認為,如果大便形狀稀糊而散,型態像番茄醬,或是呈米湯水狀,即使大便次數只有一天1到2次,皆可判斷為腹瀉。但是如果一日大便次數2到3次,但解出來的便便有形成條狀且無腹部不適者就不能稱為腹瀉。 常見腹瀉的原因多為飲食不乾淨或腸胃道被細菌、病毒等感染、暴飲暴食、情緒失調或壓力過大、體力虛弱或慢性疾病等造成。 臨床上,中醫常見證型分類可區分為:寒濕證、傷食證、脾虛證、腎虛證及肝鬱證等5個證型,但患者的症狀常非以單一證型表現,往往兼具多重症狀表現,如肝鬱證合併脾虛證的症狀。因此中醫師常依據個人症狀及體質開立處方。 ◎中醫證型分類及常見症狀如下: ●寒濕證:大便稀糊而散,甚至如水狀;腹痛伴隨腸鳴聲、食慾減少或上腹悶。 ●肝鬱證:常因為情緒緊張或憂愁、惱怒時,就容易腹瀉、腸鳴、腹痛、易放屁。 ●脾虛證:長期大便形狀稀糊而散,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吃到比較油膩的飲食後,大便次數會增加。 ●傷食證:常見於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食物之後,大便臭如腐敗雞蛋。腹部悶脹,但在腹瀉後緩解。 ●腎虛證:較常見於老人,好發作於清晨,腹痛、腸鳴及腹瀉,腹瀉後緩解。 除了依中醫師處方服用方藥調理腸胃外,也可考慮搭配針灸或穴道按摩法來鞏固療效。 ◎穴道按摩法方面,常按壓胃經的足三里穴(圖一和圖二)。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意指腸胃系統是維持人體生存及健康的重要環節。因此平時在個人保養方面,應注意飲食潔淨衛生,少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是不要過度飲酒、避免過度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保護腸胃;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煩惱,規律適當的運動等。秋冬季節應避免腹部著涼,都可以減少腹瀉發作的機會。 有些食物如:山藥、薏仁、蓮子、紅棗、芡實等,有固脾健胃的效果,可設計成藥膳,如:山藥薏仁排骨湯、蓮子紅棗雞湯、四神湯(圖三:芡實、茯苓、蓮子、山藥)等作為食補之用,保健腸胃。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