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4 09:54:34瀏覽840|回應0|推薦3 | |
歌唱,又稱唱歌,是指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與說話相對。歌唱產生的音樂稱為聲樂,專業從事歌唱的人為歌手。歌唱通過對音高、音色、音程、音量、旋律、節奏、表現力等方面,來闡釋作品和藝術性地表達情感。 分類 獨唱:一個表演者,可有或無樂器伴奏。 伴唱:為主唱者提供背景聲樂,類似伴奏。 齊唱:兩個以上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關係,同步演唱同一曲調。 重唱:多聲部的歌唱,在歌劇中常見。 領唱: 一唱眾和的演唱。 技巧 和正常發聲一樣,歌唱的聲音也是產生自聲帶和口腔。但歌唱更注意著重於通過橫膈膜和腹部甚至下腹部肌肉來調整呼吸,從而更好地控制音高、音色等。歌唱常需要深呼吸,因此較大的肺活量是一個有利因素。 歌唱中的顫音是指音高急劇上下波動的聲音,是由空氣有控制地通過放鬆的喉部而產生。 使用歌詞的情況下,表演者應該對歌詞內容有適當的理解,並且注意發音標準。吐詞時,口型一般比說同樣的字句要來得誇張。 ps. 1.音色是聲音的特色,根據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聲音強度的情況下,也能區分出是不同樂器或人聲發出的。同樣的音量和音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樣色度和明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覺一樣。 音色的不同取決於不同的泛音,每一種樂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發聲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除了一個基音外,還有許多不同頻率的泛音伴隨,正是這些泛音決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別出是不同的樂器甚至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每一個人即使說話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據其聲音辨別出是不同的人。 聲音是由發聲的物體震動產生的,當其整體震動時發出基音,但同時其各部分也有複合的震動,這些各部分震動產生的聲音組合成泛音。由於部分小於整體,所有不同的泛音都比基音的頻率高,但強度都相當弱,否則則無法調準樂器的音高了。 2. 在音樂領域,音高指的是人類心理對音符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之感受。 對音高的感知 雖然不同樂器的頻譜不同,但任何樂器演奏中央C上的A音符基頻皆為440Hz,因此所感受之音高皆同。此外,即使頻率有些許改變,聽者感受之音高未必改變,但若音高改變通常意味頻率亦改變。事實上,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此為一個臨界值,指可被感受到的音高變化量)大約等於五分(也就大約等於半音的百分之五),但是其會隨著人耳可聽頻率的不同而改變,且同時比較兩個音高會更為精確。人類對音高的感受如同其他的感知,亦可用Weber-Fechner law進行解釋。 此外,音高同樣也依賴聲音的振幅,尤其是聲頻偏低的時候。譬如低音符發出的音量越大,感受到的音高越低。和其他感官知覺一般,某些相似的音高亦會迷惑聽覺系統,導致聽覺錯覺產生。其中的例子包括三全音矛盾和Shepard scale。 3.在樂音體系中,兩個音的高低關係,或兩音之間的音高距離,就叫做音程。概略可分為旋律音程、和聲音程。 音程結構 當然,在實際的音樂表現上,不可能完全像基礎概念所描述的這麼單純。否則,我們今天所欣賞到的音樂,就不會是如此豐富而又多姿多采的面貌。事實上,如果把我們所欣賞的音樂比喻為一座城市,那麼音符就好比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而音程則可類比為城市中的村落。 一個村落會怎麼發展,要看聚集在此的市民擁有什麼樣的屬性;同樣的,音程的特性,也會因為音符的不同組合方式而改變。 4.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關係和節奏關係聯繫起來的一種音的序列。旋律對於人的聽覺感觀來說相當於視覺感觀中的線條的概念。旋律是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 旋律進行中出現的高高低低的音通過節奏的變換形成的一種線條性的錯落組織,叫作旋律線,將樂譜中的音高位置用線條連接起來,就是一條形象的旋律線。也就是說,旋律是和節奏緊密聯繫的。 一般來說,上行的旋律逐步傾向於緊張,而下行的旋律逐步傾向於放鬆。 5.節奏是一種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節拍,主要是運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調上的高低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例如,2/2拍就是強弱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嘭恰」,那麼3/4拍是強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們常聽到的圓舞曲大部分就都是3/4拍的了,4/4拍是強弱漸強漸弱。 節奏的組成: 1.模式的規則與不規則 2.聲音的長短 3.聲音的強弱 4.聲音的有無 1/2拍: ta 1/4拍: ti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