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人才往外跑 香港起薪台灣的四倍 ...失業率高 年出口15萬德佬...趨勢觀察》職場競爭 對手來自全世界
2008/04/22 00:29:26瀏覽1247|回應0|推薦2

好人才往外跑 香港起薪台灣的四倍

David是台灣大學財金系高材生,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後,到香港投資銀行工作,他的同學則分布在各大投行。儘管辦公室在香港,David經常要隨著負責的案子全球跑透透,可能這個禮拜在印度,下禮拜又飛往美國,連老婆生病都無法馬上趕回家探視。
 
David的媽媽最近從台北飛到香港探望兒子,回來後抱怨說,「去了一個禮拜,沒跟兒子說到一句話。早上起床,他已經去上班了,到晚上睡覺時都還沒回來,嘰里咕嚕滿嘴英文,我只聽得懂他講自己的英文名字David。」

甚至媽媽都已經回台灣了,David還不知道,也沒時間去送機。David只是眾多忙碌的香港「寄生族」的一員。

「過去三年投銀名單列出,已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在台灣。」經常往返台港的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常務理事陳嫦芬說,這幾年,台灣不少金融人才都跑到海外,其中更有不少是頂尖人才。

不只外銀挖台灣的人才,明基電通集團資深財務副總游克用說,大陸金融業也在挖台灣的人才,有次聽KY(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說,「在南京碰到銀行的主管,他說大陸的銀行面臨開發企業戶、國際化、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問題,這些台灣的分行經理人都經歷過,找台灣的人去最有經驗。」

香港金融從業人員工作這麼賣命,酬勞當然也不低,打工仔(上班族)獲得的薪水,平均是台灣的三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是3萬元,香港的大學畢業生薪水也是3萬元,但單位是港幣,足足是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四倍。

http://pro.udnjob.com/mag2/hr/storypage.jsp?f_ART_ID=40200

【經濟日報/記者 葉慧心、邱金蘭/20080415】

失業率高 年出口15萬德佬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4309178.shtml
德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民眾在柏林一處就業中心大排長龍。
(路透)
 
德國政府提供車馬費等津貼鼓勵國民赴海外謀職,到勞工部就業服務機構求助的人潮絡繹不絕。
(路透)

身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德國,經年累月對外輸出高級汽車和精密器具到世界各地。如今,出口清單上多了一個新的項目:失業的德國人。

兩德統一餘波盪漾與嚴格的勞動法規日益嚴格下,德國失業率節節高升,2月達8%,比歐元國家平均失業率高1個百分點。德國失業人口現在多達360萬人,每年移民國外者超過15萬5000人。失業德國人赴海外工作蔚為風潮,失業國民成為德國興起的出口項目。

德國勞工部國際就業服務處 (ZAV)為失業國民提供「遷移補助」或「遷移津貼」,補助海外求職車馬費與搬家費,近如歐盟國家,遠至加拿大與澳洲,都給予補貼,已為數以千計的失業者提供過相關補助。

外移補助 舉世無雙

位於波昂的ZAV發言人賽德勒表示,失業者不論是留在國內或到海外,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工作都可獲得遷移補助,只要出具聘用合約並符合某些資格,即可申請補助,主旨在於儘速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賽德勒說,實際發放金額依個案情況而異,「但沒有上限」。

這樣的補助可能舉世無雙。歐盟執委會官員表示未曾聽聞其他歐盟國家有類似的國外就業補助。奧地利雖提供重新就業的遷置補助,但只給一筆,最多折合台幣約22萬元,且僅限於國內。以前的法國政府曾醞釀提供遷置補助,但計畫後來胎死腹中。丹麥等低失業率國家則根本沒有失業遷移補助。

鼓勵出走 政府挨轟

類似補助在德國頗受爭議。不少經濟學家與業界領袖認為,德國生育率降到全球倒數前幾名,人口逐年減少,機械、汽車製造業等主力出口產業面臨嚴重技術人才荒,零售、醫藥保健與金融等行業也是,政府卻還付錢鼓勵國民外移,簡直豈有此理。

波昂勞工研究院勞工政策部門副主管艾赫斯特指出,人才留在國內就業,納稅貢獻國家社會福利體系當然最好,人力外移短期內雖能減少失業人數,但長期下來國家會喪失技術性勞力。他說,走的通常是最優秀、最有彈性的人才,這些人往往在已有子女的年紀外移,「他們對德國失去感覺,很顯然以後他們的下一代(對德國)也不會有所貢獻。」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特則贊成德國政府資助有困難的失業者赴海外謀職,「政府這樣做只是在想要找工作的人背後輕推一把,沒啥不對的。」不過他也承認,德國最終會需要更多勞動人口,未來幾年一定會需要更多外來移民。1950、1960年代西德出現的「經濟奇蹟」,土耳其與義大利移民功不可沒。

海外謀職 易於國內

有飯店管理學位的24歲女子亞爾卡前年離開老家德勒斯登,先到鄰近的奧地利工作,後來更跑到西班牙加納利群島擔任飯店櫃檯人員。她說:「當時在德國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到國外找工作之容易,令人驚訝。」

除了津貼,德國政府還為海外謀職者開設各種外語與外國就業訓練課程,例如荷蘭語課程以及荷蘭營建業訓練課程,幫助德國勞工在最短時間內熟悉異國工作環境與作業規範。

【2008/04/21 聯合報】

趨勢觀察》職場競爭 對手來自全世界
「全球化的人力市場已經開始!」藝珂(Adecco)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玉芬以藝珂的全球經驗呼籲,年輕世代注意人力資源市場的大變革,在能力的培養及心態的調整上早作準備,以迎向未來。
 
陳玉芬進入人力資源領域15年,見證了全球人力資源的大變革,也見證了藝珂掌握人力資源變革崛起的過程。藝珂集團2006年全球年營業額204億歐元,為全球最大的人事顧問業者,有7,000多家分公司遍布60個主要國家及地區,員工3.7萬人,每日平均提供逾70萬名約聘派遣人員及專業人才至各國企業服務。

中山大學企管系主任、EMBA執行長葉匡時分析,藝珂成長快速,除了可歸因於掌握全球人力資源變革的脈絡,「主要是創立人力資源最新的經營模式。」從1996年瑞士跨國人力諮詢服務業者Adia 、歐洲最大的人力服務公司ECCO合併為全球最大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開始,藝珂就不斷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

全球職缺 機會不等人

親身經歷人力資源市場的激烈變化,陳玉芬指出:「以前你會疑惑為什麼企業要花錢請你幫忙找人?」過去找工作,大多是親友介紹,頂多看看報紙人事廣告,增加機會。「但現在,網路已經打破國家彊界,不但使人力資源市場變成全球化的市場,而且這個全球市場還是個互動快速的『小市場』!」

陳玉芬看到太多的例子,雇主當下詢問求職者「新加坡,你能不能去?」或主管詢問部屬「為你前途著想,上海有個位子最好你去!」不管你猶豫的理由是什麼,一旦拒絕了,就再也沒有機會,因為別人馬上搶走機會。

對台灣的就業者來說,如今已無所謂的台灣就業市場,早已演變成兩岸三地的就業市場,許多產業甚至已演變成全球化的就業市場,找工作愈來愈難,因為競爭對手很可能隨時從世界某個角落冒出來;「而企業也不再只用傳統的方式來滿足人力需求,業務外包、人力派遣都十分盛行。」企業經營的壓力不比就業者小,陳玉芬分析,「長期雇佣制的崩解,顯示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產生頗大的威脅,企業不得不提高彈性、強化應變能力。」

人力銀行 幫你找對人 找對事

掌握人力資源的大趨勢,陳玉芬指出,藝珂最大的貢獻在提供人力資源供需雙方創新性的服務。「『找對人』與『找對工作』變得複雜而且困難,傳統的面談是不夠的。」她指出,全球化的競爭下,「人力資源」的觀念已升級為「人力資本」,如何衡量人力資本是十分專業的工作,不但需要許多科學面與心理面的現代衡量工具,更需要實際的案例作為參考。

例如,藝珂建置的「Adecco Web」,是橫跨全球各個產業的人才庫,藝珂可透過這個平台替客戶找到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同時,人才庫的求職者,也能輕鬆的將求職地域擴展到全球。「Xpert線上評量」工具則能確保求職者具備正確的技能、動機和才能,滿足特定工作和客戶文化的需求。

最適合的人才 才是最佳人選

企業內部網路系統,也讓藝珂能夠整合全球各地的經驗、訓練及個案學習,提供豐沛的資源,來強化整個團隊的專業能力,以順應瞬息萬變的產業變動和市場變化。

陳玉芬舉例,藝珂在歐洲作的專案就能提供亞洲客戶參考,有這些「最佳實務」作後盾,1989年成立的藝珂台灣公司,才能在去年以100名員工的企業規模,創下營業額23億元的紀錄。

「我們曾從第一位員工開始找起,幫外商成功的設立了公司,也曾在很短的時間內幫業者找齊了300位員工。」陳玉芬強調,這些任務都是在「對的時間、對的人」的前提下完成。

人力資本 台灣未來的希望

「有時候,企業要的並不是最佳人才,而是適合的人才。」據她觀察,企業CEO年輕化的趨勢明顯,在商場上要與這些CEO交鋒,或在職場上要與他們共事,「必須會賺錢也會玩,否則不會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她認為,這現象其實也符合時代的需要,因為要在現代職場成功,不只要能力強,彈性也要夠。

陳玉芬也表示,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變換工作或職位的考慮因素通常不是錢而是興趣,「有興趣比有能力重要。」她自己就是一個例子。陳玉芬由空姐轉行投入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由基層爬升至總經理,她表示,靠的並不是縝密的生涯規劃,只是單純的對這個行業有興趣而已。

以全球經驗來看台灣,陳玉芬指出:「人力資本及品牌,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她表示,當全球企業莫不引領企盼亞洲地區的發展潛力時,藝珂將繼續以整合產業需求和匯集人才為出發,讓台灣和全球產業接軌。

【經濟日報/記者蔡翼擎報導/20080411】

http://pro.udnjob.com/mag2/hr/storypage.jsp?f_MAIN_ID=120&f_SUB_ID=448&f_ART_ID=40117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180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