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8 15:17:46瀏覽4967|回應0|推薦8 | |
■嚴文廷 婚姻生活中,當另一半要追求理想時,你會怎樣支持?家庭生活中,當年幼的孩子要遠離你一年時,你要怎樣想念? 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廖咸浩曾面臨這樣的考驗,七年前他任職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太太帶著兩個孩子到澳洲攻讀博士。三百多個日子裡,一家四口克服距離限制,靠著一封封附上注音符號的E-mail、每天定期的Skype通話,維繫濃濃的愛。 雖曾猶豫 最後仍鼓勵太太把握機會 「一對兒女陪著媽媽一起到澳洲唸書,孩子念小學,媽媽念博士,經驗很特殊,但也很辛苦。」廖咸浩講起這段過往,依然記憶猶新,並直說:「感覺那一年特別漫長」。 廖咸浩是學者,也是詩人,他寫詩寫評論,擔任台大外文系教授多年,但真正讓民眾認識他,是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3年10個月任期。而在他接下這份工作的同時,一直想出國唸書的太太申請到澳洲獎學金,終於有機會攻讀博士學位,但家裡有一個就讀小三的女兒和即將進入小學的兒子,他和太太因此面臨兩難抉擇。 廖咸浩考慮一段時間後,認為澳洲屬於英國學制,課程彈性比較有時間照顧兩個小孩,只好忍痛讓孩子跟著媽媽一起到澳洲唸書一年,等課修完再回台灣團聚。 廖咸浩坦言,當時太太因為孩子的緣故,曾一度考慮放棄唸書,但他鼓勵妻子要把握機會,「只是我們這一年會比較辛苦」。 隔海父親的角色很辛苦,絕非旁人能體會,廖咸浩說,文化局長的職務讓他連休假的機會都沒有,那一年裡,他一有空檔就往澳洲跑,一共去了四次,雖然短暫,卻是好不容易才擠出的時間。 他也感嘆說,忙碌的政務官別說要照顧小孩,連照顧自己都成了問題,還好當時讓老婆帶著孩子一起到澳洲,讓他能專心投入自己不曾碰觸過的政府體制。 陪伴孩子適應環境是一大挑戰 墨爾本、凱恩斯、布利斯本還有妻小的居住地雪梨,都有他們的足跡,廖咸浩趁著到澳洲的期間帶著全家到處旅遊。他表示,媽媽帶著孩子獨立在國外生活,他有義務也有責任要把父親的角色扮演好,只是時間總是不夠用,沒幾天又要準備回台灣。 廖咸浩獨自在台灣的時間也沒閒著,親子間透過Skype天天通話。剛升小四的女兒用注音文寫信。廖咸浩為了幫女兒認字,寫給孩子的信還特別附上注音符號。孩子也常常寄給他有趣的作業、繪畫、生活照,這些都成了一家人分隔兩地維繫感情的工具。 另一方面,陪伴孩子適應新環境是另一挑戰,因為小孩面對完全不同的環境,語言雖然很快琅琅上口,但如何融入同儕團體才是癥結。廖咸浩回憶,孩子進入一個有華人、印度人及白人的多元種族班級,難免會有適應的問題,加上女兒比較文靜內向,逐漸變得不愛分享自己在學校所發生的事,這讓他和太太非常緊張,多次到學校跟老師溝通。 女兒剛到澳洲學校時,還曾發生周五不願上課的插曲。起初廖咸浩只是覺得好奇,為什麼總是挑周五這一天?後來太太到學校了解後才發覺,原來周五是個代課老師,卻要求女兒朗讀英文,女兒心生畏懼,就不肯周五上學。最後,太太只好不厭其煩的往學校跑,向每個老師說明女兒的英語會話能力不夠好,必須多關心。 兒子的狀況和女兒大不同,他剛升小一,什麼課程對他而言都是新的開始,沒有課程銜接的問題。但除了澳洲學校的課程外,媽媽還要負責教注音符號。廖咸浩說,孩子一年後就要回台灣,如果連注音都不會,回台很難銜接國小課程,因此當時就決定再怎麼忙,也要抽空教孩子中文;他自己寫信時,更刻意在國字旁附上注音,希望孩子透過閱讀書信,多認識國字。 辛苦一年 孩子明顯成長了 一家四口就這樣相互扶持,走過了那辛苦卻充實的一年,孩子更有了明顯的成長。例如回台灣前,女兒跟白人與印度裔同學成為好友,反倒是同為華人的同學會欺負她,而她已學會如何自處。廖咸浩他強調,帶著孩子到國外生活,父母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尤其是多花時間聽孩子描述每天發生的事。他很慶幸還好自己當年有認真看待女兒的適應問題。 如今,七年過去,廖咸浩回想這段特別的經歷,認為當時雖然不得已,但依然覺得讓孩子有這一年的國外生活經驗是正確決定。但他建議想送孩子出國的父母,每天陪伴絕對不可少,「因為你不知道孩子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每天的關心是加快適應的不二法門。」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