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11 16:50:05瀏覽192|回應0|推薦1 | |
湛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舞蹈,盛行於湛江市東海島的東山鎮,始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被譽為「東方一絕」。 過去每逢農曆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當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廣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三個晚上。人龍舞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龍的構造分為三大部分:龍頭、龍身、龍尾,龍頭是龍的精髓所在,體現龍的精神。它由一名彪形大漢身負三名小孩組成,分別表示龍角、龍眼、龍舌。
龍身是龍的主體部分,用人相繼倒臥分節連接而成。舞者經過化妝打扮,穿上黃色或青色服裝,龍就變成黃龍或青龍。舞龍時,舞者按照鑼鼓的節奏舞動,龍頭雙眼閃閃發光,龍身左右翻滾,龍尾上下搖擺,煞是壯觀。隨著龍頭昂首前進,遠遠望去,真是龍騰飛舞,人顯神威,從中可以看出舞者的群體力量和靈活聰慧。 人龍舞堪稱雷州半島的傳統舞蹈之魂,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近幾年來,當地藝人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奏進行改良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表演舞步動作,使其更臻完美。 遂溪醒獅始自唐宋,興於明清,是傳統的民間藝術活動。逢年過節,到處鑼鼓喧天,群獅起舞,遂溪也成為「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表演起來,威武雄壯、剛柔相濟、出神入化、靈活生動、新穎驚險,是南獅代表之一;融武術、舞蹈、音樂、雜技、美術於一體,表演儀式、形式、套路、技藝豐富多彩,文化內涵深厚,承載了遂溪人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遂溪民間醒獅團現已達255個,參演人數1萬多人。現在,醒獅的表演已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高台獅、高竿獅、樁獅,最高的樁近3米,醒獅飛躍跨度最大達3.7米索樁,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