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10 17:09:20瀏覽130|回應0|推薦0 | |
1978年,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出土了由64件大小不同的青銅編鐘組成的大型樂器-曾侯乙編鐘。這套在地下沉埋睡了2,400餘年的戰國時期編鐘,古今樂曲均能演奏,是中國大陸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音律最準、音色最美、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繼曾侯乙墓(一號墓)發掘不久,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處,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再次出土成套大型編鐘,擂鼓墩古墓群被中外考古專家譽為「地下博物館」。 與擂鼓墩古墓群毗鄰的隨州市博物館,設計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採用楚國建築「一台」、「殿」、「多台」組成的風格,外形主要體現「楚城」和「編鐘」特色。館藏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鑄造精美,全大陸屈指可數,被譽為「青銅器王國」。 曾侯乙墓位於隨州市曾都區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是一座呈蔔字形的大型岩坑豎穴木槨墓,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湖北省歷年來發掘的戰國墓葬數以千計,規模最大而又有確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氣勢之弘,出土文物之多,製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保存之完好,以及銘文資料之豐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見。其中,最顯赫的當屬編鐘。 巨大的鐘架,由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繪橫粱,兩端均有浮雕著盤龍和花瓣紋的青銅套加固,由六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圓柱承托。鐘架及鐘構達246個構件,可以拆裝,設計精巧合理。65件青銅鐘分三層八組懸於架上,最大者通長153.4釐米,重203.6公斤。鐘體總重量達2,500公斤,鐘架、鐘鉤、鐘體上,共有3,755字銘文,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去年12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隨州市博物館,館內的《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文物展》,主要陳列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樂器、玉石器及車馬器等。其中尤以36件編鐘最為珍貴,其音色、音律均與曾侯乙編鐘相通,同樣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種樂曲,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 博物館其他的珍藏品,還有蟠螭紋銅方壺,中慶銅簠,菱形勾連雲紋銅敦,曾侯乙尊盤等。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