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2/01 23:07:32瀏覽1250|回應0|推薦14 | |
因為去年底 坊主帶好友同登徑山,參訪 徑山禪寺,雖然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已為各國學術界所公認,但好友與杭州學者討論起日本茶道之源,意見卻有些分歧。坊主一直主張是以徑山才是" 道源 ",為此,坊主又多讀些日本學者所提出的資料。 日本茶道發祥地起源的其中一種說法是“明庵榮西始祖”之說,在公元1168年,日僧明庵榮西(1141 -1215)入宋求法,由明州(今寧波)登天台山,所以認為天台山為日本茶道的發祥地。翻遍坊間需多大陸出版的日本茶道相關書籍多採此說...我想,時間先後可能是主要的因素。 但另一派學者認為“ 圓爾辮圓、南浦昭明始祖說”才正確,特別尊浙江餘杭徑山(徑山茶宴)為其起源地。( 我比較偏此說法...徑山茶宴的詳細資料已經在之前多次提及,不再贅述。) 當然此二說均很普遍。但是細觀唐代飲茶之風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 文人墨客、官場尤其是朝廷 )和禪林僧倡之間,並且主要以“ 茶宴 ”、“ 茶禮 ”形式表現出來。在良辰美景之際,以茶代酒,輔以點心,請客作宴,成為一種清操絕俗的時尚。至中唐以後,隨著佛教禪宗的盛行,茶與佛教的關係進一步密切,特別是在南方許多寺院,出現了" 寺寺種茶、無僧不嗜茶 "的禪林風尚。而茶宴、茶禮在僧侶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漸提高,飲茶甚至被列入禪門清規,被制度化。 到了宋代,隨著種茶區域的日益擴大,製茶方法的創新,飲茶方式也隨之改變,“茶宴”之風在禪林及士林更為流行。其中最負盛名且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響最為重要的當推宋代杭州餘杭縣徑山寺的“徑山茶宴”。 ![]() 雖然早在西元1168年與1187年,榮西禪師( 鎌倉時代前期僧,俗姓賀陽,字明菴,號葉上房,岡山吉備津人。) 就曾二度入宋 臨安府,登 天台山,拜 萬年寺 虛庵懷敞( 臨濟宗 黃龍派第八代嫡孫 )為師。後隨師遷 天童寺,並得 虛庵所傳禪法。傳到日本,從而形成日臨濟宗黃龍派法系。榮西在中國的數年時間內,除習禪外,還切身體驗到中國僧人吃茶的風俗和茶的效用,深感有必要在日本推廣,於是帶回天台茶種、天台山製茶技術、飲茶方法及有關茶書,親自在筑前背振山及博多的聖福寺山內栽培,並以自己的體會和知識為基礎寫成了日本最早的茶書《吃茶養生記》一書,其中詳細介紹了茶的形態、功能、栽培、調製和飲用,也談到宋人的飲茶方法。相傳 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又贈送 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但據日本當代茶道裡千家家元、千利休居士十五世千宗室研究認為,“有關 榮西著《吃茶養生記》關心的只是茶在生理上的效能,除了茶的藥學上的效用外,關於飲茶行為的思想問題,榮西沒有賦予任何含義。”〔日〕鈴木大拙先生在《禪與茶道》一書中亦持相同論點。 到了榮西之弟子的禪僧希玄道元(1200-1253)于應二年(1223)與榮西另一弟子明全相伴入宋,道元在寧波阿育王寺、餘杭徑山寺習禪後,再入天童寺師事曹洞宗13代祖如淨禪師,受曹洞禪法而歸,在日本建永平寺、興聖寺等禪寺,倡曹洞宗風。 道元禪師還依徑山寺《禪院清規》制訂出《永平清規》,作為日本禪寺的禮儀規式,其中就有多處關於寺院茶禮的規定。如“新命辭眾上堂茶湯”、“受請人辭眾升座茶湯”、“堂司特為新舊侍者茶湯”、“方丈特為新首座茶”、“方丈特為新掛搭茶”等等,皆有詳細的規定。 不過道元雖到過徑山寺,但他所從學的是與 徑山宗杲禪師所倡“看話禪”不同的 曹洞宗的“默照禪”,與 徑山宗杲禪師法門不同,可見他對徑山茶宴中行茶禮儀的茶具和室內佈置並不重視。 真正將徑山茶宴移入日本,從而使日本禪院茶禮完整化、規範化的是道元之後的日僧圓爾辨圓(1201-1280 溢號" 聖一國師 " )、南浦昭明(1236-1308)和徑山寺僧蘭溪道隆、無學祖元。 1235年,聖一國師因慕南宋禪風入中土求法,在餘杭 徑山寺師從 無準師範等習禪三年,於1241年嗣法而歸,並帶去了《禪院清規》一卷、錫鼓、徑山茶種和飲茶方法。聖一國師將茶種栽培於其故鄉,生產出日本碾茶(末茶),他還創建了東福寺,並開創了日臨濟宗東福寺派法系。他還依《禪院清規》制訂出《東福寺清規》,將茶禮列為禪僧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儀作法。其後徑山寺僧、曾與聖一國師為同門師兄弟的蘭溪道隆、無學祖元也先後赴日弘教,與 聖一國師互為呼應。他們在日本禪院中大量移植宋法,使 宋代禪風 、禪院茶禮廣為流布,徑山茶宴即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 南宋開慶元年(1259),在日的 蘭溪道隆門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 謚號元通大應國師 )入宋求法,在杭州淨慈寺拜虛堂智愚為師。後虛堂奉詔住持徑山法席,昭明亦跡隨至徑山續學,並在三年後(1267)辭山歸國,帶回中國茶典籍多部及徑山茶宴用的茶臺子及茶道器具多種,從而將徑山茶宴暨中國禪院茶禮完整而有系統地傳入日本並深深影響日後對茶道的貢獻 能阿彌對茶道的貢獻。 到了日本室町時期(約14-16世紀)中葉的東山時代,傑出的藝術家 能阿彌起而改革日本游藝娛樂的“茗戰”流俗:首先設計出了與書院茶事相宜的書院裝飾,確定了茶室內臺子裝飾的式樣,形成了由日本社會社交性游藝的茶會與禪院茶禮相混合而成的“臺子飾茶會”(或稱書院式臺子茶湯),成為邁向現代茶道的第一步。 而完成從追求飲茶形式到更進一步追求精神解脫的轉變者是禪僧 村田珠光(1422-1502) 。村田珠光為能阿彌之花道弟子,珠光傾心於茶事,在奈良大德寺與 一休禪師交遊和參禪辯道,被告以“茶湯中亦有佛法之委細”,並自 一休禪師處得到宋 圓悟克勤禪師之墨跡。由此 珠光從禪宗( 尤其 圓悟克勤禪師 )的世界裡發現了茶道的最高理想,並根據 禪茶一味 的精神,對茶室和茶具作了精心的改良:他將書院式的大茶廳改為四疊半小草房,稱“ 數寄 ”(日語嗜好於道之意)屋,村田珠光還將自己的茶道觀凝聚在一篇被稱為《心之文》的短文中,並作為秘傳書傳給了其弟子。文中提到:“此道(即茶道)之一大重點是融合和漢之界線,甚重要,應注意也”。 ![]() 村田珠光之後,禪僧 武野紹鷗(1503-1555)繼承併發揚了 珠光流茶道的草庵茶,並深化了茶道中的佗茶理念,在珠光流莊重的茶道中加入了藝術要素,從而使茶道在日本室町末期日漸隆盛,廣為流布。此後 千利休(1522 -1591)則繼承 紹鷗的業績,綜合書院茶道與草庵茶,並進行了一系列改良,使其進一步日本化。千利休將茶道的第一理念即佗茶精神總結為和、敬、清、寂四規,且須由茶室、庭院及茶道具作為基本要素來貫通和體現之。從此,由中國傳入的禪院茶禮(宴)暨宋代的飲茶方法轉變為純粹日本式的茶道。而 千利休的茶道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分傳三家,而成為日本千家正統茶道,延傳至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