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歷史文獻-1661年-1683年明鄭(東寧國)時期
2014/04/12 01:17:02瀏覽9917|回應0|推薦0

明鄭時期,又稱東寧國,係指臺灣南部在1661年-1683年間,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所建立之鄭氏政權統治的時期,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2年。東寧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民族政權,主體民族為閩南人。鄭成功先將臺灣改稱「東都」、再改為「明京」,南明永曆帝遇害後建國,國號「東寧」,赤崁地方更名為東都明京,又設京城承天府於今臺南市以處理軍務。鄭經繼位後,續以東寧為國號。制度上,東寧奉已滅亡的南明正朔之永曆年號、禮遇許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元帥的身分、名義號召恢復明朝;但實際上,東寧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鄭經也自認東寧非屬於中國領土。

明鄭時期在華文地區名稱包括鄭氏治臺時期東寧王國(王朝)延平王國(王朝)鄭氏王國(王朝)等。現今歐美主要使用東寧王國,如英文 Kingdom of Tungning、西班牙文 Reino de Tungning 等,此用法未知由華文世界或者西方率先使用。此外當時西方人也有稱鄭氏政權為臺灣王國(如英語 Kingdom of Taiwan)、福爾摩沙王國(如英語 Kingdom of Formosa)者。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滿族建立的清朝八旗軍又擊敗李自成,定都北京,並繼續向南方進攻。

與此同時,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史稱南明的偏安政權;在清廷欲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態勢明朗後,南明轉而聯合各地的漢族武力抗清,但軍事不利,弘光、隆武、紹武、永曆諸朝廷先後遭清軍消滅。鄭芝龍所部原是隆武朝的主力,主要在福建境內活動;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陸續接收其勢力,繼續在東南沿海武裝抗清。

1658年-1659年間,鄭成功大舉攻打清江寧府(原名南京)失敗,實力大損;迫於形勢,決定奪取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支配的大員以供部隊給養。

鄭成功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正月),鄭成功在金門誓師;他親率將士25000名、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月抵澎湖,四月初二日(4月30日)抵鹿耳門。並利用漲潮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並切斷荷軍水陸交通,不久,普羅民遮城守將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ijn)獻城投降。

四月初七日,鄭成功親率大軍對防禦堅固的荷蘭首府熱蘭遮城進行攻打。經派楊朝棟諭揆一投降無效後,即調集火砲朝城堡砲轟,然而在從大員市鎮朝城堡進攻時,卻遭荷軍居高臨下擊退。之後鄭軍即採取長期圍困,同時將多數部隊派往各地囤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五月二十八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得知台灣戰況後,決定派七百人、戰艦十艘赴台。七月初五日抵達。之後雙方稍有接觸,但均無較大戰事。至八月二十三日(9月16日),雙方再度海戰,鄭軍經一小時激戰,擊毀荷艦二艘、俘小艇三艘、殺敵百餘人,其餘荷艦逃往遠海。

閏十月,荷軍發動作最後一次攻擊,但仍寡不敵眾,之後又有日爾曼傭兵逃脫向鄭成功說明堡內荷軍士氣低落,並指出欲取熱蘭遮城,必先取其衛星碉堡烏特勒支碉堡(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奪取該碉堡則可居高臨下砲擊熱蘭遮城最脆弱的四角附城。鄭成功遂於該月著手準備攻城計畫。

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鄭軍於鯤鯓半島發動總攻擊,以大砲不停轟炸,當日即發出2,500發砲彈,其中1,700發左右打向烏特勒支碉堡,幾乎將之夷為平地,荷蘭守軍被迫自行炸毀碉堡殘餘部分後撤退。此役徹底瓦解了熱蘭遮城內守軍的士氣,兩天後大員評議會決定議和談判。

大員長官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投降,至此,台灣台江領地,盡落明鄭之手。

鄭成功建國後,下令屯墾台灣,北至噶瑪蘭、南至瑯嶠。然而,大肚王國與瑯嶠的反抗,鄭成功實際上的統治區域大約是從二林至茄藤的範圍之間。1662年,王世子鄭經與幼弟的乳母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人在廈門的鄭泰斬殺世子,鄭泰因不忍而違抗王命。1662年6月23日,罹患瘧疾(來源請求)的鄭成功於盛怒之下薨逝,年38。死時吩咐弟鄭襲要輔佐兒子統治東寧。

1681年(永曆三十五年)四月鄭克塽追諡其祖父為諡號「潮武王」。鄭成功從攻克台灣到逝世為止,僅僅統治台灣1年又數月。

1662年(永曆十六年)6月,延平王鄭成功薨逝。黃昭、蕭拱宸等人以鄭經得罪先王不得繼位為由,於安平擁立鄭襲(鄭成功之六弟)為國主,將軍馬信、黃安不從。賞勳司蔡政奉鄭成功之袍入廈門,洪旭等人遂擁鄭經為王。同年11月,鄭經命周全斌為五軍戎政,親率陳永華、馮錫範等人入鹿耳門。右虎衛黃安聞訊後,率師前來會合,進王城誅殺黃昭、蕭拱宸等人。事後,鄭襲遭鄭經押回廈門軟禁。

嗣位之爭結束後,鄭經繼位。1663年初,鄭經以洪旭守廈門、鄭泰守金門。鄭經聽說鄭泰與之前擁立鄭襲為王的黃昭有書信往來,便懷疑他亦參與逆謀,因此欲召見他,鄭泰卻稱病不見。參軍陳永華以鄭經將回東寧為由,委任鄭泰為「居守戶官」,鑄印送至金門並邀鄭泰入廈門餞行。7月10日,鄭泰率兵船赴宴,被鄭經扣留軟禁,船艦皆為周全斌所併,只有蔡璋逃回金門。鄭泰之弟鄭鳴駿與子鄭纘緒率部屬及家眷入泉州投降清朝。鄭泰聞訊後自縊。鄭泰死後,鄭經鞏固了自己的王權。

1663年11月18日(永曆十七年十月十九日),清朝與荷蘭組成聯軍進攻廈門、金門,鄭軍不敵,退往銅山。戰後軍心不穩,大將周全斌降清,鄭經只好退回台灣。1665年,清荷聯軍繼續進攻澎湖,遭遇颱風、無功而返,清朝於是放棄了攻佔台灣的企圖,轉而與鄭經談判。清朝的立即威脅解除後,鄭經開始強化對台灣的統治力,鄭經於1666年率兵進攻駐守雞籠的荷蘭軍隊,雖未成功佔領,但荷蘭方面認為雞籠難以防守,1668年棄守雞籠,亦從此放棄台灣。1667年7月,鄭經與清朝展開第一次談判,鄭經聲稱台灣「非屬版圖之中」、「東連日本,南蹴呂宋,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於1669年的和談中,派遣柯平、葉亨赴泉州與清廷議和。鄭經再度強調鄭氏佔領台灣是「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然而兩次的談判鄭經皆以不接受薙髮拒絕清朝,並用箕子朝鮮作比喻,談判最終破局。

對台灣的統治能力日漸鞏固後,鄭經試圖以貿易來提升東寧的國力。除了與清朝進行走私貿易外,日本的德川幕府也是東寧國的重要貿易夥伴,東寧大量進口日本的銀、銅等金屬與盔甲,以武裝自己的軍隊,雙方貿易於1665至1672年達到高峰,鄭經更允許日本商人居於雞籠,以促進東寧與日本的貿易交流。日人以「東寧國王」稱呼。鄭經亦於1672年邀請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東寧國,並與之簽訂通商條約,出口糖與鹿皮並進口西洋槍砲以增強東寧軍隊的戰鬥力,另外更請求英國人訓練砲兵,戰爭時更借用英國砲兵手作戰。

1673年,清朝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1674年4月21日,清朝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響應,隔海邀請鄭經加入,鄭經允之西征。鄭經渡海後,要求耿精忠將漳州與泉州交給自己,但佔領整個福建的耿精忠卻拒絕之,鄭經遂出兵佔領海澄與同安,雙方開始交惡。然而,泉州、漳州以及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情勢不對便出兵進攻泉州,但卻被東寧將軍劉國軒擊退,雙方接著又持續相互進攻、戰鬥。1675年,耿精忠與鄭經談判,雙方以楓亭為界,北屬耿氏、南屬鄭氏,平息戰鬥。1676年,鄭經擊敗平南王尚之信,迫使尚之信加入反清行列,鄭經隨後佔領惠州。由於鄭經於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四座首府後,又攻下汀州,因此與耿精忠的聯盟再度破裂,腹背受敵的耿精忠只好降清。耿精忠降清後,獨自面對清朝軍隊的鄭經節節敗退,最後只好退回廈門。

1677年退回廈門後,清朝再度與鄭經展開和談,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鄭經若從中國沿海的島嶼撤退,就答應比照朝鮮讓東寧成為清朝藩屬並與東寧通商、永無猜嫌。1678年的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的書信中聲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清廷當成朝鮮、日本,不必剃髮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可。鄭經予以拒絕。

1680年,鄭經從廈門撤守台灣。回台灣後,鄭經意志消沉,移居北園別館,終日飲酒賦詩、棋藝書畫、出外狩獵,將東寧國政全權交予監國世子鄭克臧與諮議參軍陳永華。

1681年3月17日,鄭經因狩獵摔傷不治,薨於北園別館,得年40,統治東寧國近20年。1681年(永曆三十五年)四月剛登基的元子鄭克塽追諡其父王為「潮文王」。

1679年,鄭經西征清朝之際,聽陳永華之請將王子鄭克𡒉立為世子,並授職為監國,號監國世孫。由於其辦事英明果斷,頗有其祖鄭成功之風範,因此人稱東寧賢主,但也因此得罪了王叔鄭聰等人。1680年,鄭經西征無功而返,監國世子繼續執政,並深得父親鄭經之信任,但後來總制陳永華去世,因此監國漸漸在政治上孤立無援。1681年(永曆三十五年),延平王鄭經薨逝。逝世前,於北園別館將監國鄭克𡒉託付給劉國軒。

鄭氏宗親鄭聰等人眼見鄭經已薨,便與馮錫範、劉國軒等人聯手向董太妃進讒言,汙陷鄭克𡒉乃李氏之螟蛉子,董太妃一時不察便下令收回鄭克𡒉之監國印璽。得到董太妃允許後,劉國軒與馮錫範便領兵進入延平王府捉拿監國、囚禁於北園別館,並於當夜遭鄭聰等人刺殺。監國遭刺殺後,原意僅免監國職的董太妃亦無力挽回,遂命監國夫人陳氏將監國之屍送返延平王府、收斂守喪。喪畢,陳氏自縊。自責的董太妃也於同年6月去世。

太妃死後,東寧大權落入外戚馮錫範與劉國軒之手,因此馮錫範立其婿鄭克塽元子)為王,民心從此渙散,東寧國亦從此一蹶不振。

世子鄭克臧遭弒殺後,太妃亦於6月去世,東寧國的實權落入勇衛馮錫範手中,他於是擁立自己的女婿-元子鄭克塽為王,東寧民心漸漸渙散。1682年9月,鄭氏降將施琅上書清聖祖請求征台,康熙允之。翌年6月,施琅奉康熙詔,進攻澎湖。經過澎湖海戰後,7月中旬,施琅順利擊潰劉國軒所率領的東寧海軍,攻佔澎湖。

澎湖海戰後,鄭克塽於廷上徵眾臣議,朝臣分成死守台灣、遷呂宋島再戰與降三派。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9月,與眾臣商議後,鄭克塽選擇了劉國軒的建議,呈降表予清。鄭克塽降清不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便自殺、施琅入台納降。自此,東寧亡國。從1661年(永曆十五年)4月鄭成功入台到鄭克塽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9月降清為止,鄭氏計在南台灣經營共23年。

清將領施琅鄭克塽投降後,台灣正式進入清治時期。清朝消滅東寧後,除了大舉毀滅東寧王朝的文化,更將東寧朝臣們與其親屬大舉遷往清國。其中,鄭氏王族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與士兵則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河南諸省墾荒,使台灣失去可能領導反清的人物。至於東寧的大量遺民,清廷則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台灣軍事首長。如福建水師一職從1684年至1721年計37年間共歷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四任提督,除張旺之外,其他皆是攻台將領,尤其是施琅、施世驃父子共任職達25年之久。在路陸提督方面由萬正色吳英藍理皆為攻台將領。

*臺灣民主國(FRT)首頁選項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wrc6688&aid=124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