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的管理-禪:多問問題思考法
2014/01/13 21:37:33瀏覽716|回應1|推薦0

多問問題思考法

本文摘自《別讓直覺騙了你:30種減少錯誤,快速解決問題的思考法》,保羅.史隆(Paul Sloane)◎著,春光出版社出版

小孩子用問問題來學習,學生用問問題來學習,新進人員也用問問題來學習;問問題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學習法。人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就不會再問問題──反正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問呢?可是,思考大師永遠不會停止問問題,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深入瞭解事情的最佳辦法。

艾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是GoogleCEO。他說:「我們管理公司的方法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他知道,如果一直問問題,就可以不斷找到更好的答案。

葛瑞格.戴克(Greg Dyke)在二○○○年成為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總裁。他上任後,到BBC各分部集合員工開會。員工以為葛瑞格.戴克會長篇大論作簡報,但他只是坐下來問:「我可以做什麼事,好讓大家更容易做事?」然後他就專心聽。接著,他又問:「我可以做什麼事,讓我們的觀眾、聽眾更滿意?」葛瑞格.戴克知道,一開始他從員工身上學到的會遠超過員工從他身上學到的。BBC的員工有很多好點子,也樂於分享。同時,也因為這位新老闆願意花時間提問、傾聽意見,更贏得員工的尊敬。

神探可倫坡(Columbo)藉著問許多的問題來解開謎團,其他偉大的偵探也一樣;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小說裡的偵探,都懂得要多問問題。每一位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也會問許多問題。牛頓問:「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與「為什麼月亮不會掉到地球上來?」達爾文(Charles Darwin)問:「為什麼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有這麼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愛因斯坦問:「如果我乘著一道光穿過宇宙,宇宙看起會是什麼樣子?」正因為他們不斷問這些重要的基本問題,後來才能在自己的領域找到重大突破。

偉大的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在問很有深度的問題,探究生命的意義、道德與真相等等的議題。我們不用像哲學家一樣鎮日沉思,但應該多問深度的問題來面對自己的處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得到需要的資訊,做作出正確的決定。

如果問問題的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問了?

有些人是因為懶惰: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知道需要知道的事,所以不想花力氣多問;這種人往往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移──只是最後卻常因此做出蠢事。有些人則是拉不下臉來問問題,覺得這樣做表示自己很弱、無知或很不確定;這種人想要給人果決的印象,讓人覺得一切盡在他們掌握中。他們怕問問題會帶來不確定感,或是讓自己臉上無光。其實,問問題是力量與智慧的展現,絕不是軟弱或不確定的象徵。偉大的領導人物常問問題,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另外還有一種人,是因為急急忙忙地做事,所以不會停下來問問題,因為一停下來就會拖慢速度。只是,他們也可能因為操之過急而搞錯方向。

在家裡、學校或業界,與親朋好友、同事、客戶或經理相處時,我們可以利用問問題來檢視自己的想法,並且深入瞭解這些議題。一開始先從很基本、很大略的問題開始問,再縮小問題範圍以釐清自己的想法。開放性的問題很好──可以讓別人用不同的角度回應,得出架構較大的答案。開放性問題的例子如下:

我們到底處在什麼樣的產業?我們的附加價值是什麼?

你認為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

哪些因素可能會造成這個問題?

我們要如何減少客戶的申訴?

你認為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還有什麼其他應該考量的可能性?

傾聽對方的答案,然後進一步提出問題。聽到別人的回答時,我們可以先問「為什麼?」這時候,我們常直覺地想加入自己的意見、回應、結論或請求,但這時我們應該繼續問問題,好進一步瞭解相關的議題,再做出決定。釐清主要的重點之後,就可以用封閉性的問題來獲取更明確的資訊。封閉性問題給人有限的選項;有時候只有「YES」或「NO」兩個答案可選。封閉性問題的例子有:

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這個人是不是很生氣?

貨品現在送到哪裡了?

你是不是核准這次的款項了?

你星期六晚上要不要跟我去看電影?

給人有限的選項,可以得到明確的資訊,也將談話導向特定的方向。

IBM的業務訓練教我們一件事:遇到反對意見時,要回以問題。遇到反對時,人當下都會直覺地想反駁,但這時應該先問問題,不要急著反駁。如果客戶說:「你提的方案太貴了。」你聽到會馬上回:「我認為如果考量到方案帶來的效果,這種價格其實很划算。」但是其實這樣回應會更好:「您所謂『太貴了』是指?」或是「可否請教一下,是跟什麼比呢?」請對方說清楚,幫助你瞭解對方反對的原因,也爭取時間找出更精確、更好的回答。

多問問題很好,但也可能給人咄咄逼人或挖人隱私的感受。因此,發問時務必要保持友善,不要給人壓迫感,不要聽起來像在指控對方。「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可能比「是不是你的錯?」要好得多。盡量用不設立場的問法,確保自己肢體放鬆,不要表現得像在吵架。提出請求時,不要點手指,身體也不要前傾。

平常說話時,鼓勵自己多問問題,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在開會討論或與人爭辯時,提出問題就可以主導議程的進行,所以要用問題來獲得控制權。聰明的問題可以刺激思考、激發情緒、傳遞訊息而且發人深省。思考大師從不厭倦發問;他們就像是好奇心源源不絕的小孩子,懂得利用問題促進溝通、刺激與瞭解。他們也知道,問題不但是教導他人的好工具,也是學習的好方法。

心的管理-(/鍾進添)

現代人面臨困境,遭遇瓶頸,往往不知如何因應,如何突破。以致茫茫然然,迷失自我,不知如何是好。

「禪」或許是新世紀值得推薦的思維方法,禪的訓練也許可以帶來改變現狀的契機,不妨學習禪的意境,找回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返回「無我」,「禪」的境界。

回歸基本,直指人心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應有新思維。所謂的新思維,並非捨棄所有傳統的思維法,而是要學習「推陳出新」。只要想法能轉化、變向、換一個角度,常會有重大的突破。並從過去「我看見了,才要相信」的模式,換個角度,用「我相信了,就會看見」去思考未來。

「禪」與「易」是東方的智慧,兩種很特殊的思維法。

「禪」的思考強調不執著、無我(無私、無成見、先放「空」、虛心),「易」的思考則強調「變」(窮則變,變則通)與「陰陽消長」。

「禪」與「易」的思考有一共通性,就是簡單化(「禪」字拆開為「示單」,「易」字一義為「簡易」),以簡馭繁,採取抓原則的立場,不拘小節,並擺脫自我的拘束,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避免見樹不見林,就須離開現場達成無我境界,站在更高的視野來看問題。

有人說:「命運,其實就是抉擇。」

人生面臨許多抉擇,如工作的抉擇、婚姻抉擇,甚至生死的抉擇。若有正確的思維及正確的觀念,就會做正確的抉擇,就會造就命運。

禪的思維,主要在打破你執著的觀念,只要你不執著,不拘泥「過去一向如此」的固定觀念,觀念一改,新觀念就能造就新命運。

為了要有正確的新觀念,多讀書是重要的方法,讀書可以帶來新資訊、新觀念,增加智慧,增進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未來的經營環境,常有3C 的說法:變革(Change)、衝突(Conflict)、溝通(Communication)。因環境變革、溝通不良,導致衝突不斷,就是因為我們執著習慣性思維所致。

企業家在做決策時,首須「淨心」或「虛心」,如果平日實行禪坐,可得靈明的心,思慮將會特別靈敏而周到,且常有意外的靈感、創意出現。

因此,「禪」的第一步,就是要破繭而出,不要作繭自縛(意謂著突破傳統思考習慣,放棄權威思維,不要執著成見成規),放低自己的身段,即謙虛,不要自以為是。

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事物,要有「陰陽消長」以求對立互補,轉化為統一的觀念,盛衰循環、否極泰來的「易」的思維。能放「空」,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念力、信念彙集而成的心想事成。

中國禪、太極拳

禪雖是傳自印度佛教,但今所發揚的,其實是中國特色的佛教。它與中國傳統的「易」、老莊思想頗有淵源。「易」的「無極」、「太極」、「陰陽」,「老莊」的「無為」、「自然」,與佛教的「般若」智慧,巧妙地結合而產生的,就是中國禪。

佛教所說的平常心,其實就是「禪」的中心思想「空」,心無罣礙、一心不亂、無心、無事都是「禪」意。

中國禪的生活方式,一如太極拳,優悠而無止境,活動中沒有止息,循環而無際限地在運動,這點是中國禪最大特徵。

太極拳是中國人睿智的表現,它是把道教運氣的胎息法和禪宗精神凝合為一的奉法。

優悠的動作,運行到週身各處,使得天地之氣充塞盈滿,恰似長江的水流,動而不動地川流不息。

禪,是靜中求動;太極拳,是動中求靜,此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用的是「心意」,「心的管理」。

太極拳的動作,大都畫「圓」,象徵圓滿。

太極拳的精神是圓融,就是圓滿解決問題,以事緩則圓,並戒急躁,欲速則不達,做事要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態勢要柔軟「以柔克剛」,戒「強勢」、「用力」,要「轉化」而達到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以寡擊眾的「道法自然」。

我提倡「禪」的修練,重點在利用「靜慮」的方式,體悟出新的思維法,做自我啟發、自我發展的潛能開發,並以修心養性達到身心靈健康的目標。

所以,我提倡的「禪」,雖講禪宗,只是涉及禪學的由來,由禪宗各派的思想與方法,去理解「禪」的內涵,並不著意主張禪宗的信仰,故它是非宗教的,更非佛教的。

在思想及方法上,已融合了中國的儒釋道三教對靜坐的理論,做為解脫精神苦惱、解放壓力的一種精神修養方法。

禪的訓練,開發潛能

禪的訓練,不僅僅引用佛教禪宗的看法,更大量引用了道家養氣的方法,同時也從生理學、心理學層面,用科學的眼光,打破過去對「禪」的神秘面紗。企業經營,不僅講求科學的管理,還要有哲學的、宗教的管理思想。

「禪」對管理的啟示是:要實地去做「心的管理」,從實務中去體會要領,而非紙上談兵、閉門造車。道理常常無法言傳,需要領悟,此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禪意。

禪是一種生活的實踐,管理體悟的心得,強調行住坐臥皆是功夫。管理者培養頓悟的能力之後,可以從環境中獲得微弱的訊息,從中領悟到與之前認知不同的真相,才能引領出新的商機。

釋放所有感官功能,聆聽自己和別人的心聲,是新世紀的生存法則。如果我們固守於舊的事物思維,就會受困於某種意識形態,一旦執著於任何外形,便容易陷入畫地自限的情境中而不自覺。

未來大環境需要更敏銳的感受能力,包括聆聽自己的直覺,以及體會他人的感受。

愈來愈多人開始用禪的訓練來體驗學習,鍛鍊自己感受的能力。以體驗式學習走出現況,找回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返回「無我」,「禪」的境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wc0119&aid=10440046

 回應文章

心清不食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從容不迫
2014/01/14 22:02

禪是一種生活的實踐,只要想法能轉化、變向、換一個角度,常會有重大的突破,可以讓別人用不同的角度回應,得出更敏銳的感受能力,從中領悟到與之前認知不同的真相,才能引領出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