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0 15:36:23瀏覽1580|回應17|推薦15 | |
文林苑都更爭議,「 釘子戶」王家被強拆之際,郝市長無奈地說:「這是5%比95%的權益評量,不能讓少數人的堅持犧牲多數人的權益。」 少數服從多數,政治真的有這麼簡單? 姑不論都更條例是否違憲、是否有修改的必要,但一位地方首長執法的理由竟然是多數決,那還有什麼不能便宜行事的? 想想發生率萬分之一以下的罕見疾病,0.1%都不到的少數人,他們所用到的醫療資源,可能是一般人的幾百倍,那難道要犧牲罕見病人的權益,避免減損多數的權益? 我國在98年底符合聯合國高齡化社會的定義,也就是逾65歲人口占全社會的7%以上,7%少數人的權益該被漠視嗎? 台灣學生運動曾掀起幾波浪潮,記得有一次,當時的總統親自到抗議現場傾聽六、七千名學生的訴求,另一次,當時的總統說:「我是廣大人民的總統,不是少數抗議學生的總統。」政治的智慧和擔當,高下立判。 在一個民主化、豐富多元的社會中,針對五花八門的議題和法令,我們隨時可能從多數變為少數,或由少數變成多數,或說,整個社會就是由許許多多的少數形成的,政府若能更細緻地看待各種關鍵或弱勢的少數,尋求更有智慧的解決之道,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和生氣。 多數決僅適合在同質性極高的社會,而多元化社會若實行多數決,為了維持本身最大的權益,我們就必須讓自己隨時保持在多數的位置,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神話,除非是進入科幻電影的情境,大家都變成同質性極高的複製人。 所以說,問題根本不在幾趴對幾趴,公平正義才是關鍵,笨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