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女巫的12面情緒魔鏡
2009/04/27 16:49:21瀏覽464|回應0|推薦2

女巫的12面情緒魔鏡



華滋出版提供 

書名:女巫的12面情緒魔鏡 

作者:張靜文 

出版社:華滋出版 

出版日期:2009/03/18 

內容介紹 

當心中升起憤怒、嫉妒、悲傷、怨恨……只要拿起女巫的魔鏡,就能照見本心,讓煩擾你的情緒一一現出原形。 

情緒像個寶寶,在你沒防備時拉扯你的衣角,期望得到一個了解的眼神。不需要迴避、不需要否認,正視情緒的存在,和情緒耐心相處,看清它在魔鏡中的真面目,給它一個關愛的擁抱。 

從現在開始,拿起女巫的魔鏡,洞察情緒的真相,成為隨心自在的智者! 



新書內容搶先看: 


狂風為何吹起? 


「你是誰?」小王子問到,又說「你長得很好看。」 


「我是狐狸。」狐狸說。 


「來和我一起玩,我心情不好。」小王子提議。 


「我不能跟你玩。」狐狸道。「我不是馴養的動物。」 


「啊!你說什麼?」小王子問。 


「你不是本地人,」狐狸說。「你在找什麼?」 


「我在找人。」小王子問,「馴養是什麼意思?」 


「人,」狐狸回答。「有槍,而且性好獵物。這點很煩人,他們也養雞,這些就是他們全部的嗜好。你在找雞嗎?」 


「不,」小王子說。「我在找朋友,你說馴養是什麼意思?」 


「這種行為常受人忽視。」狐狸解釋著。「也就是建立關係。」 


「建立關係?」小王子又問。 

「沒錯!」,「對我而言,你不過是像其他千千萬萬的小男孩一樣,我對你沒有需求。至於你,你對我也沒有需求。我就像千千萬萬的狐狸一樣平凡。如果你訓練我,讓我成為馴養的動物,那我們就會對彼此有所要求。對我來說,你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對你來說,我也是世上絕無僅有的。」 


~~修柏理<<小王子>> 


情緒是一隻有許多分身的精靈,它應該是隸屬於你,你也隸屬於它,只要你願意馴養它,就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實際上,狐狸也馴養了小王子。 


馴養不是管理,卻是建立真正的關係,如果小王子管理了狐狸,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上對下的階層位置,並非平等的互動。在管理的關係中,小王子對狐狸的權力大於狐狸之於他,兩者之間流動的只是目標取向的暫時情誼;馴養則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係,真正的感情有路可走,也潤澤路上的風光。 


因此,情緒是一隻與你互為主體、相生相息的精靈,你因牠而有精氣,因牠而有感覺,情緒精靈也因你而存在著。 


情緒來自你的情感與思維,從你而生,如果只是想使勁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必然與自己的情緒成為一種主僕式的階層關係,其中一定會產生壓抑、評判與是非對錯的對立狀態,與自己對立的結果將會造成更多負面情緒的滋生。 


因此,情緒無法被管理,若不希望情緒老是目中無人地騎在你頭上,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馴養它,與它建立平等且通暢的關係。 


憤怒的原始面目並不是憤怒 


憤怒也是一隻情緒小精靈。 


每一隻情緒精靈都豢養著一隻憤怒的小精靈,它們用長長短短的繩子牽引這隻百變的寵物。 


每當情緒精靈沒有能力守護你的情緒,或是想偷懶不工作的時候,就會叫小寵物出來張牙舞爪一番,讓你以為它正在努力工作,小寵物在狂叫時,情緒精靈自己可能正躲在一旁偷偷飲泣,或是因恐懼而顫抖! 


讓我們回到維新與敏方的故事。 


敏方與維新天南地北地聊著,心情其實是很愉快的,但是不知怎麼,想起早上出門時與媽媽的衝突,事情起於她的穿著。這是每天早上必定發生的多種戰役之一,只不過今天敏方不再被動順從,終於作了乖女兒不該做的事——頂撞,也就是所謂的忤逆父母。 


敏方不願意像過去一樣壓抑自己的憤怒,她卻也沒有完全被憤怒所吞沒,在憤怒中,她嘗試著與憤怒情緒建立起某種關係,一邊讓憤怒得以顯露出來,一邊接收它想傳遞的訊息。 


當憤怒情緒出現,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敏方接近它,並且承認它。 


在媽媽侵犯式的的關愛之下,敏方終究忍無可忍,衝破了不應該生氣的規條,一改過去不允許自己表達憤怒的模式,不顧一切把憤怒表現出來!讓憤怒顯現在別人面前。 


這是敏方第一次不在媽媽面前壓抑情緒(在媽媽面前是不可顯出高興雀躍的樣子,更不可以表現出任何不高興的負面情緒),也她是第一次與憤怒情緒建立正面的關係,承認自己因為當下的某事而生氣,對自己,也對別人表達了怒火。 


當她對憤怒開啟傾聽與承認之門,憤怒將會對她顯現更多訊息,她將發現憤怒情緒不是過去所認為的那樣醜陋,也不見得如母親所教誨的那般罪惡而見不得人。 


憤怒不過是憤怒罷了!她開始放膽更接近地,去看清楚這隻小寵物在玩什麼花樣? 


剛開始敏方只能發現憤怒的表面因素。 


母親不斷的叨念,經常要求已經長大的敏方,必須像小時候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全然按照她的意思行事;以前的敏方,都是一味地忍耐,穿媽媽喜歡的衣服,玩媽媽認可的遊戲,做媽媽交代的家事,按照媽媽規定的方法在規定時間作規定的事情,從不回嘴,從不正面表達意見,但是壓抑與憤怒已經悶燒許久,今天終於再也承受不住而燃成大火! 


衝突的表面因素是母親說,氣象報告今天可能會下雨,不允許她穿及地的裙裝出門,言語之間似乎女兒是生活白癡,一點都不會做判斷,敏方氣憤母親連自己穿什麼衣都要指揮,氣她言語之間如此看扁女兒,「難道我不能有穿衣服的自主權嗎?難道我真的不會自己做判斷嗎?你為什麼不先問問我今天為什要穿這樣?」 


如果敏方與當下的憤怒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會發現憤怒之後是一種被親密的人傷害的感覺,是一種受傷的情緒,充塞著悲傷、挫折與無助,心中滿是疑問。 


「如果媽媽真的愛我,怎麼老是這樣對待我?」 


得不到答案的情緒精靈不願意再工作了,因為敏方一直都沒能好好面對它、照顧它,老是只想逃離,從不與它建立馴養的關係,所以情緒就派出憤怒小精靈出列,讓自己可以喘息自憐一番,也讓自己可以假裝很勇敢堅強,暫時覺得自己依舊是有尊嚴的。 


憤怒經常是幽重深沉的,深深地種在心田裡,與其他情緒交雜翻滾,受其他情緒支使而行動,它是一種外顯的表態;因此,當你無法從混雜的情緒中,區辨出憤怒背後的其他情感,就會以為憤怒是你所有的情緒,其實憤怒只是最表面的波動而已。 


發現受傷的心,憤怒就會退位 


如果你看得見那個受傷的自己,憤怒就會逐步退位,因為它只是受傷的心製造出來的煙霧!用迷幻煙霧來填補被打擊的自我價值感,作為因應對方攻擊的防衛招數罷了!假若敏方此時可以觀看到自己那顆受傷的心,並且心疼地接受它,受傷的心自然能夠開始跟她說話。 


受傷的感覺幫助你,覺察到自己情緒能量的低落,低水平的情緒能量又讓人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自己,不由得想迴避,此時又是一個可能猝然關閉與情緒連結的關卡。 


如果這時候作出讓自己逃離情緒的決定,譬如說馬上奪門而出,拼命哭泣自憐,找朋友訴苦,逛街買一大堆媽媽不喜歡的衣服(卻永遠不在她看得到的地方穿,或是永遠不穿),吃一大堆東西,甚至與朋友去pub狂歡喝酒到爛醉,甚至因為跟媽媽關係不佳,就盡快找個男人嫁了,這些動作都會讓情緒被押解到意識底層的壓力鍋中,它們都沒有消失,只是被壓抑,仍舊在你的心中滾燙沸騰,它卻再也不向你訴說隻字片語。 


發現憤怒之下那顆受傷的心,卻不願意直接面對著它,對你的傷害,比僅僅停留在憤怒中,更要巨大。 


受傷的心被看到之後,如果願意被主人所接受,接著,才有機會開始觀照,心是怎麼受傷的?傷口有多大多深?是什麼武器刺傷它? 


受傷的心會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她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傷害我?」 


當受傷的心能夠開始問「為什麼」,就步入與情緒建立關係的第三個層次,接著就是真切地去找答案。 


此時,若不努力去尋求答案,憤怒將會不斷悶燒,災情的擴大將是必然的結果,因此,你想退也是無路,只好逼迫著自己不得不繼續向心的深處去挖掘答案。 


尋找答案的途徑,可能從自己的慾望與生命歷史開始,也可能從自己的起落不斷的細微心念開始,也可能從對方的種種行為與生命歷史開始。 


倘若你想與自己建立更深入更真實的關係,對前二者的探索,比後者重要得多;對後者的探索,最主要的功能是讓自己能夠瞭知對方傷人行為的前置因素,進而較有可能稍稍地寬恕對方,當能夠寬恕傷害你的人,你才有可能治癒自己的創痛,這個部分在後面的章節會有更深入的討論。 


敏方突然想跟維新討論早上發生的事情,此時,他們的關係似乎開始走入內在的情感性互動,至少,敏方已經開始願意將真實內在中,她認為可能不完美的部分,逐漸透露給維新知道,維新能不能做出對等的回應,就看維新是不是也願意讓敏方看見自我中較深刻的部分。 


但是她不敢正面地問,敏方彷彿自言自語地喃喃地說,「今天早上,我跟媽媽吵架,為什麼媽媽總是要這樣對我?」 


其實,這是她被媽媽傷害的心正在尋找答案,這顆心也擔心維新會認為自己是個容易與人衝突的女孩,不過因為某種不知名的因素,讓敏方甘於冒險向維新坦露自己不為人知的家庭隱私,敏方企圖與維新建立一種馴養的關係,用自己的情緒事件作為試探。 


此時,維新也沉默了,他不希望自己在社交休閒時也是一個精神醫師,陷於情緒困境的人們,經常不願意以自己的力量去尋求答案,只是指望所謂的專家告訴他「正確」答案,其實,真正的答案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醫師與諮商師只能以所獲得的有限資訊作推論,他希望這個讓她頗有好感的女孩,不要在初相識就依賴著他的專業,維新期待敏方以自己的能力,發展探索情緒的模式,必要的時候,維新再點出她的盲點。 


所以他選擇與敏方一起在思緒中沉默,他暫時以沉默回應敏方馴養的試探,但是維新並沒有拒絕敏方馴養的邀約。 


維新與敏方正開始互相馴養的歷程,他們的情緒精靈也是。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pow2002&aid=28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