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2 20:08:45瀏覽5001|回應10|推薦271 | |
【蝴蝶效應】的劇情架構,在說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改變,也可能帶來難以停止的大災難! 故事敘述男主角伊凡因自幼心靈受創,導致他經常昏倒、喪失短期記憶力(這種失憶現象,其實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心理機制)。由於他從小就失去重要記憶,因此所有人生大事似乎都消失在黑洞裡。長大後,他一心想要擺脫童年陰影的困擾,主角在一次偶然意外中發現自己可以藉由日記、圖片、 影片回到過去的當下的能力。進而企圖改變已發生的錯誤,盼能避免目前破碎的人生,但事情總是無法如預料般順利,無論他怎麼改變最後的結果都會存在著一些缺憾,反而導致更多的連鎖反應,於是事情似乎變得越來越糟,始料未及!終於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毀滅。於是,他一再回到過去,拼命和時間競賽,試圖再彌補這樣的傷害 ...... ,但終究還是無功而返。 最後他將日記燒了!選擇了離開,重新開始 ……不再回頭,八年後,當男女主角擦身而過 ( 雙方回頭看了一眼 ) ,我想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幾次崎嶇際遇的男主角內心深處,也許衷心希望只要女友幸福,即使往後彼此再也沒有任何交集,都是值得的吧!只要妳知道我可以為妳做任何事,就算全世界只有我知道,但… 妳過得很好,一切都無所謂了… 。 【蝴蝶效應】的影片靈感來自著名的「混沌理論」,在「渾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意謂渺小不起眼的事件或現象,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中,可能會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例如在台灣一隻蝴蝶振翅,會輕微改變周圍的氣壓,而這些擾動又將改變附近地方的氣壓,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一個月之後,太平洋對岸的美國芝加哥就會因氣壓被改變,而出現狂風暴雨,甚至是龍捲風。 「蝴蝶效應」在 1962 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 Lorenz )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論述某個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個人之所以喜歡『蝴蝶效應』這部電影。是因為電影內容有觸及到佛家的因果論。影片所要表達的概念是,任何微小的因的改變,都會引起巨大的果報的變化。但是一般凡人參不透個中的機緣。很多自以為是的善良動機,未必能使事情的結果變得完美。 人生有很多的交叉口,隨時都會面臨抉擇,所以總會有:「如果那一次,我是這樣選擇的話 .. ,或許今日的我會有所不同」的想法,但人算總不如天算,很多時候你所想的另一個決定不一定就真的是 happy ending.. 。人生有許多選擇題,難免也會選錯,會有遺憾,不能事事盡如人意,不可能完美。時間是單行線,任何時候都只能做出一個選擇,一旦選擇就必須接受和承擔選擇的後果,人生中的無數次選擇,造就了現在的我,只要「我」還存在,選擇仍將繼續…… 在這瞬息萬變,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社會中,芸芸眾生之間的因緣業果,過去的惡因,在惡報尚未出現之前,可以因積德行善,使將來惡報減至最低。因為果報需要有適當的「助緣」(條件)才會顯現,如樹的種子(因),須陽光、水份(緣)才會長大結果。深明因果,什麼因、什麼緣、得什麼果,就知道心存僥倖、投機取巧,日後必會自食其果。萬事須從「因」去努力、從「緣」去改變,實實在在的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才是合乎佛法的積極人生觀。一念能使人罪苦纏身、一念能生無量功德、一念能萬劫不復、一念能轉凡入聖,能不深思慎思! 人生有許多錯誤的選擇,如何不讓他變成遺憾,才能過得安心。 願與大家分享一段對話: 這一生中,你錯過了什麼? 太太在二十五歲時問丈夫,丈夫沮喪的回答她:我錯過一個新的工作機會。 三十五歲時,丈夫生氣的告訴她:我剛錯過了一班公車。四十五歲時,丈夫傷心的說:我錯過與親人見最後一面。 五十五歲時,丈夫失望的回答:我錯過了退休的好時機。 六十五歲時,丈夫匆匆的答說:我錯過了看牙醫的時間。 一如往常的,太太總是回以微笑,而微笑中總帶著落寞。七十五歲那年,太太不再問先生了,此時,先生正跪坐在病危的太太面前,想起太太每隔一段時間,總要問他的問題,他反過來問太太,而太太的微笑中帶著解脫回答:這一生,我沒有錯過你! 此時,先生早已淚流滿面,原以為兩人可以永遠在一起,所以,終日忙著工作與繁瑣的事,卻從不曾用心體貼朝夕相處的另一半,先生緊抱著太太說:這輩子,我錯過妳五十年來的深情…… 朋友~這一生中,你錯過了什麼? 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在》 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願你的心永遠暖暖的! 知福、惜福、造福、愛福、施福、享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