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宋代中央政制
2012/12/10 12:51:00瀏覽35|回應0|推薦0
唐以下是五代,但因其以戰亂為主,政治制度實無重大的創發及改進,故傳統史書甚少論及。可是,雖然如此,其實此時遼國、十國的政制是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只是基於自身的資料有限,加上文章以中國的王朝為主,故暫不於此論及,然卻是極有價值的課題。

回到正題,五代後是北宋,如簡要(二)所言,它大抵上是承襲北朝歷隋唐的三省制,然而,卻又於一些地方作了極大的改動,這或和其經歷過五代的昏亂,力圖避免重犯昔日錯誤有關,亦有是和太祖心理相關。

宋代的中央政制分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戶部、度支、鹽鐵),中書門下掌政務,樞密掌軍事,三司理財(統稱二府三司)。很顯然,和唐代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相比,中書、門下被合併為一,這並無大不妥,不妥在於以往中書門下宰相有極大的權力,至宋代則被削弱,宋代的中書門下的首長之權遠不及唐的中書令等。

當然,這或和宋代皇權漸漲有關。

須知外內朝、皇相權實是一直存在於中國歷代政制中,唐宋時也不例外。唐太宗多次言要殺魏徵這田舍翁,正反映出三省制下,皇相權間的衝突之存在。而唐太宗最後終沒有把魏徵殺害,亦表現出唐代基本上是皇權尊重著相權,不強要相權屈服其下。

可是,宋代則不同。由君主要求臣下「站對」起,皇帝似乎有意展示給外廷其較高之地位,一定程度上迫使臣下屈服其下,作為外廷首席人物的宰相,自亦不能再有唐代那時的和皇權相等之權,而必有所制約,成為皇權的臣服者。此亦可以視為中國由開明專制走至君主獨裁的先聲,宋太祖開其始,而完成於明太祖。

故此,宋的中書門下雖管政務,卻權力不大,皇帝的意向較多起決定性作用。

至於樞密院,首長為樞密使,不過,此職卻非由武人充任,而由文人。這是基於唐末五代武將亂政的恐懼,為防新政權再被武人篡奪,宋太祖遂令文人掌軍事。

不過,文人不懂軍事,如何執掌?問題正出於此,事實上,宋代因文人掌軍事而造成軍事失利的事情極多,錯度時機、誤作進攻時常發生,又加上輕武政策,各兵卒皆須於臉上刺字,對武人是極大的恥辱,上無能而下無力,敗北連埸乃由此起。

所以,宋的樞密院可免軍人干政,卻為日後軍事薄弱留下伏筆。

三司的設置是比較成功的,確能把唐末五代稅收不入中央之流弊革除,各路設轉運使,將各地稅款收歸中央,財政基礎穩固,對新生的宋代而言是有利的(當然這利隨宋向遼、夏求和及其自身內部冗員過多已漸漸消失,但這不是制度自身的問題,而是支出過多不能抵銷的問題)。

以上可以說是對宋代中央政制之簡介。可是,除此之外,宋代政制還有一特色,下迄明代仍承襲著,正是台諫。宋代有諫院,明時稱都察院,同以對百官的彈劾為其主要任務,而只對皇帝一人負責。

所謂彈劾,若是一理性的彈劾,即彈劾者必須以事論事,不能公報私仇,亦不可偽造他人罪名以交差,這又須一教育及人格培養的過程包含其中,可見其施行困難。不過,因彈劾能保障官員各盡本分,各不犯禁,故其施行雖難,仍有不少人採用。

宋代的台諫,原意亦是保障百官各盡職責,各不越界,但由於皇帝後來有「寧可諫錯,不可不諫」的指示,不諫失職,諫錯可免,諫官進諫時遂不再是客觀理事,而是任意取一些官員的小錯或偽造錯誤以交差,連帶而來的影響自是百官做事時的畏首畏尾,以免動輒犯錯而被諫,尢有甚者更得過且過,敷衍塞責,政治效率大受影響。

或有說宋代的台諫是失敗的,可是,宋代台諫之失,實非台諫施行的原意之失,而是台諫的預備工作未完全,加上不明諫是重質不重量,妄迫諫官作台諫,因此造成的。

總言之,宋之中央政制已不同於隋唐,卻少了開明,多了弊端;台諫也是宋政制的特色,但因施行的預備工作不足,又皇帝強迫諫官進諫,否則失職,台諫的彈劾終失原意而成為交差作業,此種交差也令百官因循,政治效率受損。

宋代的積弱,廣泛而言,不能不謂一部份是由政治制度之缺陷造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