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6 06:58:00瀏覽11|回應0|推薦0 | |
後世以為,楊國忠之所以能位高權重,主要原因是楊貴妃之得寵。這其實不盡準確。事實上,楊國忠自有一番才幹、際遇,致使他能順利進入官場。現在,本章嘗試簡單的交代一下。 楊國忠的出身及其早年經歷 楊國忠,原名楊釗,蒲州永樂縣 (今山西省永濟市和芮城縣) 人。他的父親是楊珣。至於曾經侍奉武則天的張易之,則是他的舅舅。 同時,楊釗是楊貴妃的堂兄,與楊貴妃有宗族上的淵源。 楊釗,貴妃之從祖兄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不過,楊釗為人不學無術 (只知飲酒、賭博),宗族、鄉黨皆鄙棄他。 國忠無學術拘檢,能飲酒,蒱博無行,為宗黨所鄙。(《舊唐書‧楊國忠列傳》) 不學無行,為宗黨所鄙。(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他既在故鄉被人輕視,自我形象低落,其於是毅然入蜀從軍。不久,他被授予「新都尉」一職。 從軍於蜀,得新都尉。(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然而,楊釗當時家境貧困,財政有困難。幸得一鮮于仲通,經常接濟楊釗,楊釗在四川的生活才算過得去。 考滿,家貧不能自歸,新政富民鮮于仲通常資給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適逢楊玄琰死於蜀中,楊釗有機會「往來其家」,他於是得以結識楊貴妃。 楊玄琰卒於蜀,釗往來其家,遂與其中女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關於鮮于仲通,又可再補充一下。 他原本深得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 (開元二十七年,即公元七三九年始任職劍南節度使,接替張宥原來的位置) 的重用,被引薦為採訪支使,可視作章仇兼瓊的心腹。 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引為採訪支使,委以心腹。(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劍南節度使張宥,文吏不習軍旅,悉以軍政委團練副使章仇兼瓊。兼瓊入奏事,盛言安戎城可取,上悅之。丁巳,以宥為光祿卿。十二月,以兼瓊為劍南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他又有才智,且好讀書。 鮮于仲通名向,以字行,頗讀書,有材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楊貴妃得寵後 (天寶四載,公元七四五年),由於章仇兼瓊有意巴結楊氏家族以自保,鮮于仲通於是將自己多年來接濟的楊釗介紹給章仇兼瓊。 嘗從容謂仲通曰:「今吾獨為上所厚,苟無內援,必為李林甫所危。聞楊妃新得幸,人未敢附之。子能為我至長安與其家相結,吾無患矣。」仲通曰:「仲通蜀人,未嘗游上國,恐敗公事。今為公更求得一人。」因言釗本末。(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憑著英偉之儀表、言辭之敏捷,加上超凡的楊家背景,楊釗終於得到章仇兼瓊的信用,二人經常往來。 兼瓊引見釗,儀觀甚偉,言辭敏給;兼瓊大喜,即辟為推官,往來浸親密。(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不久,章仇兼瓊差使楊釗進京。其故意利用大量寶貨籠絡楊釗及楊氏諸女,結果,諸楊對章仇兼瓊皆讚不絕口,所謂「日夜譽兼瓊」也。 乃使之獻春綈於京師,將別,謂曰:「有少物在郫,以具一日之糧,子過,可取之。」釗至郫,兼瓊使親信大齎蜀貨精美者遺之,可直萬緡。釗大喜過望,晝夜兼行,至長安,歷抵諸妹,以蜀貨遺之,曰:「此章仇公所贈也。」時中女新寡,釗遂館於其室,中分蜀貨以與之。於是諸楊日夜譽兼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章仇兼瓊後來得以升任戶部尚書,全賴諸楊功勞。 (天寶五載,公元七四六年)乙亥,以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為戶部尚書;諸楊引之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楊釗方面,其竟慶幸有機會與玄宗見面。自此以後,他「得隨供奉官出入禁中」,並且改任「金吾兵曹參軍」。 且言釗善樗蒲,引之見上,得隨供奉官出入禁中,改金吾兵曹參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楊釗至此可謂「一雪前恥」了。 跟隨王鉷、誣害楊慎矜 正當楊釗於宮中逐漸得勢時,有一太原郡祁縣 (今山西省祁縣南) 人王鉷,專以搜刮民財以供玄宗花費為務,深得玄宗信任,官拜御史中丞、京畿采訪使。 上以戶部郎中王鉷為戶口色役使,敕賜百姓復除。鉷奏徵其輦運之費,廣張錢數,又使市本郡輕貨,百姓所輸乃甚於不復除。舊制,戍邊者免其租庸,六歲而更。時邊將恥敗,士卒死者皆不申牒,貫籍不除。王鉷志在聚斂,以有籍無人者皆為避課,按籍戍邊六歲之外,悉徵其租庸,有併徵三十年者,民無所訴。上在位久,用度日侈,後宮賞賜無節,不欲數於左、右藏取之。鉷探知上指,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曰:「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上以鉷為能富國,益厚遇之。鉷務為割剝以求媚,中外嗟怨。丙子,以鉷為御史中丞、京畿采訪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由於楊釗的理財能力強,玄宗遂安排楊釗跟隨王鉷辦事。 楊釗侍宴禁中,專掌樗蒲文簿,鉤校精密。上賞其強明,曰:「好度支郎。」諸楊數徵此言於上,又以屬王鉷,鉷因奏充判官。(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王鉷初因依附楊慎矜 (亦以理財見稱) 而進入中央。後來,王鉷漸與李林甫友善,李林甫又對楊慎矜日益妒忌,王鉷於是改變了對楊慎矜的態度。 (天寶六載,公元七四七年)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楊慎矜為上所厚,李林甫浸忌之。慎矜與王鉷父晉,中表兄弟也,少與鉷狎,鉷之入臺,頗因慎矜推引。及鉷遷中丞,慎矜與語,猶名之;鉷自恃與林甫善,意稍不平。慎矜奪鉷職田,鉷母本賤,慎矜嘗以語人;鉷深銜之。慎矜猶以故意待之,嘗與之私語讖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天寶六載 (公元七四七年) 十一月,楊慎矜被告發與術士史敬忠暗施妖法,惹起玄宗不滿。 慎矜與術士史敬忠善,敬忠言天下將亂,勸慎矜於臨汝山中買莊為避亂之所。會慎矜父墓田中草木皆流血,慎矜惡之,以問敬忠。敬忠請禳之,設道場於後園,慎矜退朝,輒裸貫桎梏坐其中。旬日血止,慎矜德之。慎矜有侍婢明珠,色美,敬忠屢目之,慎矜即以遺敬忠,車載過貴妃姊柳氏樓下,姊邀敬忠上樓,求車中美人,敬忠不敢拒。明日,姊入宮,以明珠自隨。上見而異之,問所從來,明珠具以實對。上以慎矜與術士為妖法,惡之,含怒未發。(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楊釗將「楊慎矜被告發」一事告知王鉷,王鉷心中大為暢快。王鉷的舉動,被楊慎矜知悉後,慎矜大為憤怒。 楊釗以告鉷,鉷心喜,因侮慢慎矜;慎矜怒。(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王鉷、楊慎矜之間的矛盾,「隔岸觀火」的李林甫看得十分清楚。他於是派人誘使王鉷,勸王鉷與他一同對付楊慎矜。王鉷答允。 林甫知鉷與慎矜有隙,密誘使圖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王鉷派人誣告慎矜「謀復祖業」(慎矜原為隋煬帝之孫),慎矜因此被收入獄中,遭楊釗、盧鉉共同審問。 鉷乃遣人以飛語告「慎矜隋煬帝孫,與凶人往來,家有讖書,謀復祖業。」上大怒,收慎矜繫獄,命刑部、大理與侍御史楊釗、殿中侍御史盧鉉同鞫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雖曰審問,但由於楊釗等人的背景皆是親近王鉷,慎矜無異於被嚴刑迫供。 有一太府少卿張瑄,因感激慎矜曾經舉薦自己,在審訊期間,竟「不肯答辯」。其卒被人待之以酷刑 (張瑄的行為正好和王鉷成一對照。又由張瑄的經歷,可見李林甫集團的處事方式實無異於武則天年代的酷吏)。 太府少卿張瑄,慎矜所薦也,盧鉉誣瑄嘗與慎矜論讖,拷掠百端,瑄不肯答辯。乃以木綴其足,使人引其枷柄,向前挽之,身加長數尺,腰細欲絕,眼鼻出血,瑄竟不答。(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和張瑄的「得人恩果千年記」相對,是吉溫的「無情無義」。為了迫史敬忠招供,吉溫竟「不與交言,鎖其頸,以布蒙首,驅之馬前」。 又使吉溫捕史敬忠於汝州。敬忠與溫父素善,溫之幼也,敬忠常抱撫之。及捕獲,溫不與交言,鎖其頸,以布蒙首,驅之馬前。至戲水,溫使吏誘之曰:「楊慎矜已款服,惟須子一辯,若解人意則生,不然必死,前至溫湯,則求首不獲矣。」敬忠顧謂溫曰:「七郎,求一紙。」溫陽不應。去溫湯十餘里,敬忠祈請哀切,乃於桑下令答三紙,辯皆如溫意。溫徐謂曰:「丈人且勿怪!」因起拜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在史敬忠作為人證之下,慎矜只好認罪。惟缺少物證 (所謂「搜讖書不獲」)。 至會昌,始鞫慎矜,以敬忠為證。慎矜皆引服,惟搜讖書不獲。(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李林甫於是安排盧鉉在搜查慎矜府邸期間「賊贓嫁禍」。 林甫危之,使盧鉉入長安搜慎矜家,鉉袖讖書入暗中,詬而出曰:「逆賊深藏秘記。」至會昌,以示慎矜。慎矜歎曰:「吾不蓄讖書,此何從在吾家哉!吾應死而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人證、物證俱在,楊慎矜再無逃出「鬼門關」的可能了。史敬忠等人亦然。尤有進者,慎矜的兄長、敬忠的妻子及好友,皆慘遭牽連。 丁酉,賜慎矜及兄少府少監慎餘、洛陽令慎名自盡;敬忠杖百,妻子皆流嶺南;瑄杖六十,流臨封,死於會昌。嗣虢王巨雖不預謀,坐與敬忠相識,解官,南賓安置。自餘連坐者數十人。慎名聞敕,神色不變,為書別姊;慎餘合掌指天而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李林甫、王鉷至此可謂「大獲全勝」。 作為王鉷的一員手下,楊釗親身參與了這場誣陷楊慎矜的事件中。箇中的經歷,或令楊釗深刻體會到「依附權貴」的重要、「忘恩負義」的可貴、「賊贓嫁禍」之不可少。 我們可說,楊釗日後走上「權相」、「奸相」之路,這一切皆源於他曾經跟隨過王鉷、誣害過楊慎矜。 受到李林甫賞識,引為黨羽 楊釗在誣陷楊慎矜一事中表現出色,加上他有楊貴妃作靠山,李林甫於是引之為黨羽,擢楊釗為御史。 以楊釗有掖廷之親,出入禁闥,所言多聽,乃引以為援,擢為御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當時,李林甫正在加緊對太子李亨的迫害,楊釗於是成了李林甫削除太子勢力的左右手。 李林甫屢起大獄,別置推事院於長安......事有微涉東宮者,皆指擿使之奏劾,付羅希奭、吉溫鞫之。釗因得逞其私志,所擠陷誅夷者數百家,皆釗發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幸好太子天生「仁孝謹靜」,加上張垍、高力士等人力保,太子才可以倖免於難,從林甫的魔掌中竄出。 幸太子仁孝謹靜,張垍、高力士常保護於上前,故林甫終不能間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然太子對楊釗之痛恨,吾人可想而知 (安史亂起,禁軍統帥陳玄禮等人先殺楊國忠,這未嘗完全無理)。 姑勿論如何,楊釗得以出任御史,這反映著他已正式進入中央權力核心。未來的日子,只視乎他能否取李林甫而代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