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藩之亂
2020/06/20 17:49:33瀏覽144|回應0|推薦0

「三藩」之中,以吳三桂兵力最雄厚,其麾下亦猛將如雲。當時反清復明勢力只剩下台灣的鄭經,大局已定,康熙帝於是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內部隱患。

十二年 (1673 年) 春,尚氏父子先後求請辭,康熙帝趁機削尚家的藩。吳三桂聞訊,心感震驚,聯合靖南王耿精忠上疏朝廷請求撤藩以為試探,豈知康熙帝成全了他們。

康熙帝的做法出乎吳三桂意料之外,在監視越來越嚴密下,他自號「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起兵發難,恢復明朝衣冠,並發檄文表達反清復明之意,聲稱自己為漢奸乃忍辱負重。康熙帝急調:

1. 荊州都統巴爾布進駐常德;

2. 武昌都統珠滿增援岳州;

3. 西安將軍瓦爾喀進駐四川;

4. 河北、河南、山西各地都督進駐西安、漢中、安慶、兗州、南昌等要地;

5. 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領滿漢各路兵馬;

同時下詔停削尚、耿二藩以孤立吳三桂。

吳三桂奪得雲南貴州全境和湖南,耿精忠、鄭經響應,三路大軍北伐,浙江、江西大部分地方失陷。惟其長子吳應熊被扣留在北京做人質,吳三桂於是委託西藏達賴喇嘛前往遊說,提議清廷裂土割地以息兵端,被康熙帝拒絕。

十三年 (1674 年) 四月,康熙帝誅殺吳應熊,以示平叛決心。吳三桂見朝廷不留餘地,派兵出四川,北伐關中,以取山西、河北,直搗京師。可惜期間不敵清軍,西進計劃擱淺。

吳三桂乘尚之信不滿父親偏愛弟弟,招攬他為「東路招討大將軍」,易服反清。奈何尚之信不久暗結清軍,再度降清。清軍收復廣東。

康親王傑書等擊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軍,耿精忠投降。

吳三桂失去尚、耿,已處頹勢,稱帝、改國號周、定都衡陽、建元昭武,不過苟延殘喘。

康熙十七年 (1678 年) 八月,吳三桂在長沙病逝,享年六十七歲,孫子吳世璠繼位。

往後的日子,清軍越戰越勇,連克岳州、衡州、常德、長沙,佔領湖南。

康熙十九年 (1680 年),清軍入貴州,直指雲南,吳世璠退守昆明。次年 (1681 年) 昆明失陷,吳世璠兵敗自殺,「三藩之亂」平息。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解釋吳三桂之所以起兵,無非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即世守滇黔:

吳三桂自受命世守雲貴,就有一個長遠打算:他要世世代代以雲貴為家,把這一廣大的肥土沃野作為他及其子孫的世守藩地。他一心要仿效明朝的黔國公沐氏,做清朝的「黔國公」,與清朝相互始終。

當年多爾袞明明許諾過「今伯若率眾來,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報,世世子孫,長享富貴,當如帶礪河山,永永無極」,新皇帝怎可以不認賬?就是天真太過,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招致大禍。

李治亭又指,「三藩之亂」由始至終只有吳三桂一個勢力起主導作用,耿精忠響應僅一年多,尚之信更談不上「逆」,「三藩之亂」實際等於「吳三桂叛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907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