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4/09 00:29:06瀏覽483|回應0|推薦0 | |
嵇康在<明膽論>中探討明智和有膽量是什麼一回事,他的結論是「明、膽殊用,不能相生」。 案: 「呂子」即呂安。呂安以為,人有膽量,可以不明智。可是,人若明智,不能無膽量。嵇康則覺得,明智和膽量屬異質的兩層,彼此不能互相協助對方生長。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是以仁、德跟膽量對揚,敢言好勇,即膽量也。比觀呂安,以「明」和膽量對揚,重視認知心靈,此仍是荀子、漢儒的思路,非儒家孔孟之正脈。 案: 「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是氣化宇宙論立場,和莊子「通天下一氣耳」相通。 萬物俱稟氣而生。但所稟各有不同,有清濁厚薄之分。由清濁厚薄,遂造成「才性有昏明」。換言之,嵇康用氣稟解釋萬物種種差異。 「唯至人特鍾純美」云云,是指「至人」乃氣稟最優秀者。把「至人」當作最好,這完全是道家莊子立場。 「至人」從兩個方面展現出稟氣最好,一是「明於見物」,二是「膽以決斷」。前者屬明智,後者屬膽量。「至人」兼具明智和膽量。 不過,「至人」死後,人們或明智而無膽,或有膽量而無智,皆有所不足。明智而無膽令人難展開行動以斷絕惡行,所謂「雖見不斷」。有膽量而無智容易令人違理而行,錯失時機。 「明膽異氣」反映嵇康把認知心靈置於氣上說。「不能相生」暗示明智由膽量以外的因素生就,膽量由明智以外的因素生就。 案: 呂子引史例以證「有膽可無明,有明便有膽」。 案: 嵇康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首先,明智、有膽量是本質迥異的「二氣」。「二氣存一體」,所以人會有基本認知能力,也敢言敢為。 其次,明智不能生就膽量,卻可以運轉已有的膽量,令膽量依認知心靈所認知而行。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浩然之氣」就是膽量。然而,「浩然之氣」似非由認知心靈轉化、運轉,它隸屬於道德本心 / 良知良能。此點跟嵇康有分別。 案: 嵇康借呂安說「明無膽,無膽能偏守」,指呂安默許「有專膽之人,亦為膽特自一氣」。 「五才存體,各有所生。明以陽曜,膽以陰凝。豈可為有陽而生陰,可無陽邪?」這等於表示明智猶如陰陽二氣中的陽氣,有膽量猶如陰陽二氣中的陰氣。 明智果真為一陽氣乎?偶爾萌露,隱顯不定?董仲舒言「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於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又言「栣眾惡於內,弗使得發於外者,心也」。心具主宰能力、變化氣質的能力,其顯然凌駕於陰陽二氣之上,不為陰陽二氣本身。 嵇康講「夫唯至明能無所惑,至膽能無所虧耳」,認知心靈及其所認知一定凌駕於氣而為形上,勉強言之,心亦該是「氣之靈」、「氣之精爽」(朱子語)。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