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18 00:38:01瀏覽351|回應0|推薦0 | |
正當織田信長、羽柴秀吉先後崛起,四國地區冒起了一位大名 – 長宗我部元親。 所謂「四國」,主要指南海道的讚岐國、阿波國、土佐國、伊予國。元親屬土佐國大名。 天文八年 (1539 年),元親生於岡豐城,為長宗我部國親的嫡子。國親積極充實內政和軍備,令土佐國實力提升。元親驍勇善戰,永祿三年 (1560 年) 六月,接任家督。 元親以統一四國為目標,他動員「一領具足」,到處擴張勢力。 「一領具足」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編制。根據《長宗我部元親百個條》第二十四條,凡擁有三町 (九千坪,約三甲或三公頃) 以上土地者,每戶必須準備一副盔甲,平時務農維生,戰時必須穿上盔甲投入戰鬥。 此制度的好處是: A. 能夠兼顧農務,維持一定的農業產出; B. 以農務工作來鍛鍊身體,保持體能及耐力。 然而,它也有不足,包括: a. 兵士受訓時間有限; b. 農務無法訓練群戰能力與默契; c. 訓練、出征必須考慮農耕期、農閒期、豐收與欠收等因素。 相比之下,信長較傾向推動兵農分離,將士兵職業化。 元親與信長結盟,進侵伊予、讚岐與阿波。明智光秀的重臣齋藤利三的異父妹,是元親的妻子。可是,信長不久改變對四國的政策,由合作轉為征伐,這令元親舉步維艱。天正十年 (1582 年),信長本來有意集結軍隊渡海攻打四國,但因發生「本能寺之變」,未有成事。元親逃過一劫。 信長死後,元親與柴田勝家、德川家康結盟,天正十三年 (1585 年),四國幾乎由元親統一。 秀吉繼承信長江山,未幾向元親發動進攻。元親下令將士死守,防止對方登陸,奈何寡不敵眾,抵擋不住秀吉大軍。元親向秀吉表示臣服,戰後,秀吉將阿波、讚岐、伊予收為己有,僅留土佐一國給元親。辛苦成就的統一霸業,至此功虧一簣。 秀吉征伐九州,元親嫡長子長宗我部信親與家臣們奉命出兵,不幸意外戰死。元親傷心欲絕。喪子之痛,加上統一四國夢碎,令他性情大變,開始溺愛四子長宗我部盛親。他後來被賜姓羽柴,參加過小田原征伐和朝鮮征伐。慶長四年 (1599 年) 一病不起,享年六十一歲。 盛親接任家督,關原合戰,他加入石田三成的西軍,結果西軍戰敗,他輾轉失去所有領地。慶長十九年 (1614 年),盛親受豐臣秀賴招攬,進入大坂城,對抗德川家康。岡山天王寺之戰,德川家取得最後勝利,秀賴自殺,豐臣家滅亡,盛親在逃亡期間被捕獲斬首。土佐國戰後被封與山內一豐。 堂堂四國霸主,在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中,竟落得國亡族滅的下場,委實教人惋惜。 同是向秀吉表示臣服,出羽國伊達政宗卻因在關原合戰、大坂之役支持德川家康,得享善終,子孫綿延。歷史真是諷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