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21 18:54:42瀏覽218|回應0|推薦2 | |
1939 年 10 月 1 日 (星期日),兩名第 6 拉吉普達拿團第 5 營 (5th Bn. 6th Rajputana Rifles) 的士兵趁休假離營的機會,以探望在深圳河哨站駐守的同鄉為名進入禁區,其後不理哨兵勸告,涉水越過深圳河,向對岸正與游擊隊作戰的日本第 23 軍士兵投降。 兩人俱屬印度兵,對日軍表示,自己不願入伍,抵港後不斷從事土木工作,致使身心疲累,傳聞日人善待印人,於是前來投靠。 他們將所知軍情盡告日軍,其中提到: (1) 駐港軍隊不斷在山上挖戰壕; (2) 英國軍官聲稱香港駐有「四團印軍、三團英軍、九十門火炮、二十五架飛機和五十艘軍艦,故不難攻落」。 日軍以二人「智識水平太低」,覺得其情報無甚價值,念在他們真心投靠,未有將之交回英軍,予以釋放。 印兵叛逃案後,兩名皇家蘇格蘭團第 2 營 (2nd Bn. Royal Scots) 士兵亦於 6 日越境到中國,被日軍逮捕。他們稱自己原本是蘇格蘭的勞工階層,因生活所迫當兵,有感軍旅生活艱苦 (其中一人更掛念仍在印度的妻子),遂趁衛兵不察,從營中逃脫,乘火車至深圳羅湖邊境,經中國、印度返國。 他們也把所知軍情告訴日軍,且在地圖上註明: (a) 英、印軍六團; (b) 大型軍用機場有五十門高射炮、三十架轟炸機; (c) 香港島有三門 16 吋 (406 毫米) 炮,每半哩則有一門 6 吋炮,並有機械水雷; (d) 海軍有巡洋艦八艘、潛艇七艘、炮艦、水雷艇三十多艘等。另外,有法國海軍協防。 資料頗為誇張,兩人不久被遣回香港。 鄺智文、蔡耀倫懷疑,皇家蘇格蘭團士兵「叛逃」,是賈乃錫及其參謀用以迷惑日軍的詭計,旨在用大量假情報覆蓋叛逃印兵可能洩露的機密: 「被俘英兵對醉酒灣防線、啟德機場、昂船洲設施隻字不提,但特別強調英軍在香港島 (包括一直被視為弱點的南岸) 均備有大口徑岸炮,而且鯉魚門附近更備有當時最大口徑的 16 吋炮,似有意無意間給予日軍『不能直接進攻香港島』的印象。」 1941 年日軍用上一個「師」(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團小,介乎 10,000 – 25,000 人之間) 攻打香港,又自其他戰線調來大量炮兵、攻城炮支援,反映日軍多少遭誤導 (mislead),香港變相為其他戰線分薄日軍兵力。 1940 年 12 月,空軍上將樸芳 (Air Mar. Robert Brooke-Popham) 出任遠東三軍總司令。樸芳剛到任,就要求英國政府增援各亞洲屬地,以阻嚇日本。他主張倫敦增派兩營英軍到港,同時延長守軍在新界及九龍半島的抵抗,為防守港島爭取更多時間。可惜有關建議被首相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德國入侵波蘭,主和的張伯倫失算,主戰的邱吉爾臨危受命,接任首相) 反對。 邱吉爾批評派兵援港是「大錯特錯 (This is all wrong)」,重申:香港的防務問題不是能否守住香港或解圍,而是如何平衡「持續抵抗所得到的道義優勢、隨之而來要求解圍的政治壓力,以及因為延長抵抗而導致市民承受更多苦難」三者。倫敦最終僅同意送香港 35 根高射炮備用炮管、15 輛備有布倫式機槍 (Bren Gun) 的履帶式裝甲載具 (Universal Carrier)。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