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唐史可分前後兩期
2017/08/18 18:11:01瀏覽44|回應0|推薦0

陳寅恪「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還可從經濟、軍事、學術思想三方面得到印證。

唐初「均田制」、「租庸調制」並行,計口授田,為民制產。「均田制」乃北魏李安世上疏倡議。至於「租庸調制」,則脫胎自李沖「調」法。

兩制俱依賴地廣人稀作為前提,偏偏歷經貞觀、開元之治,人口急劇上升,土地不足分配。尤有進者,「每歲一造帳,三年一造籍」的慣例未被嚴格恪守,均田可行卻必須先審正戶籍。安史亂起,百姓遷徙他方避難,戶籍散失嚴重,理無可理。朝廷於是改用「兩稅制」,不復分田,直接在夏秋兩季徵稅,以確保稅收。

「租庸調制」以徵收實物 (如農產品) 為主 (即實物地租),「兩稅制」則規定一律用銅錢繳稅 (即貨幣地租)。後來明清時期政府普遍要求人民用白銀交稅,有關做法肇始於中唐。

另外,唐代發明了「飛錢」,宋代的交子、元清兩朝的鈔票,皆濫觴於此。

軍事上全國置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寓兵於農 (每戶招一二丁男,平時負責耕作及接受軍事訓練,戰時由中央遣將帶領出征,戰後將歸朝廷,兵返本府),沿襲西魏蘇綽「府兵制」。

唐玄宗時,邊患日亟,用兵不斷,無人願意當府兵,以致折衝府無兵可交。玄宗採納張說建議,改行彍騎制,招募京兆、蒲、同、歧、華、潞諸州壯丁擔任宿衛京師的工作 (共十二萬人),稱「長從宿衛」。邊防戍守方面盡數委之於「十節度使」。中央軍與地方軍的界劃,漸趨明顯,對立性亦隨之增加。

蔥嶺、南詔喪師,兩京精銳毀於一旦,給安史有可乘之機。安史亂後,節度使不聽朝廷命令,據地自雄。中央禁軍操控在宦官之手。皇帝要剿討某節度使,往往需借助其他節度使的軍隊,萬一被借助者心生反叛,皇帝即時陷於劫難,不能自救。「涇原兵變」德宗出逃便是一好例子。

宦官手握軍隊,故能廢立君主,皇帝也要仰其鼻息。朱全忠盡殺宦官,篡唐自立,禁軍重新由皇帝執掌。後唐時禁軍改稱「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後周世宗柴榮另組「殿前軍」,置「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點檢」,是為「殿前司」,位在「馬步軍都指揮使」上。中央禁軍分成「侍衛親軍」和「殿前軍」兩支,其中以「殿前軍」戰鬥力較強,地位較高。「殿前都點檢」位高權重,宋太祖趙匡胤即憑位居此一要職,奪周室天下。

又遭北宋蕩平的南方諸國,很多是唐末藩鎮的延續。

學術思想上,唐初佛道比較興盛,中唐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後,風氣始有復興儒學的跡象。李翱作《復性書》,更利用佛學義理詮解儒家心、性、情等概念,為兩宋儒者鉆研心性之學埋下伏筆。

伴隨儒學復興而來,是文學革新。反對駢四儷六、言之無物的浮華誇張文字 (三國六朝最流行),強調「文以載道」,追求簡單樸實,「古文運動」因而出現,影響及於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083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