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7 04:22:23瀏覽437|回應7|推薦5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27/today-o9.htm 黃金十年?驚惶十年! ◎ 黃天麟 八月二十三日工商時報社論對貧富差距擴大,讓成「幾家歡樂幾家愁」、「富者豪華奢靡,貧者連營養午餐也吃不起」的社會問題表示憂慮,並在社論中指出:「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三角貿易的出口接單海外(中國)生產,對本國就業及內需沒有幫助,國內勞工即因企業生產基地外移中國,使就業機會減少,致貧者越貧,這就是典型的幾家歡樂幾家愁」。 早在二○○○年,包括筆者在內的憂士,就屢對「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可能對台經濟、社會之傷害,如勞工失業、薪資縮水、消費減退等問題提出警告,但傾中學者及媒體即不然,他們基於大中華的意識形態,大力美化此類三角貿易模式,其中鼓吹最力者就是工商時報。 二○○二年,當「國內接單、中國生產」之比率上升到十九.二八%之時,工商時報猶做如下的辯解:「別慌,這是產業國際化的象徵,不是壞事,低附加價值的加工部分移到中國,整個貿易的核心調度機制留在台灣,這難道不是我們最想見到的結果嗎?」聽信此言的當代政客也異想天開地搞出「全球運籌中心」及「營運總部租稅獎勵優惠」等辦法,無異鼓勵「生產基地之外移中國」,還以此政策沾沾自喜。 於今,台灣製造業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比率已升逾五十%(註:二○○○年此比率僅十三%),實質薪資即相應倒退到十三年前的水準,貧窮線下的人口逾二十六萬人,民間消費近五年平均年增率只有一.三%。事到如今米已成炊,此時工商時報遲來的報憂,已是於事無補了。但我們還是要慶幸,他們終有良心出現之日,肯於社論提出問題之所在並痛加反省。我們希望,他們能從此拋棄大中華的意識形態,改以台灣及兩千多萬國人為中心,思考問題。 十年前,他們把「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描述成好事一樁,說成是國際化必走之路。結果是我們都嘗到了苦果,失業增加,荷包縮水,經濟沉淪。歷史似乎又再重演。十年後的今天,ECFA之簽署,在台灣、中國經濟規模過於懸殊的客觀環境下,此類經濟之統合,明明會使台灣成為中國的一個海島,但他們卻仍不改前非,又再硬拗,說將有「黃金的十年」。 ECFA後台灣真的會有「黃金的十年」嗎?前車之鑑,歷歷在前!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