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3 12:30:56瀏覽458|回應0|推薦3 | |
今年最夯的財經議題是什麼? 無疑是失業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它,行政院長的烏紗帽也賭上它。當政府與民間齊心戮力達成兩位數字的經濟成長率時,遲遲無法下降的失業率則有如芒刺在背,時時提醒執政當局,失業率和支持率背道而馳,失業率一天不下降,就很難得到民心。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和摩坦森,以及英國籍塞普勒斯裔經濟學家皮薩里德斯,他們以搜尋摩擦理論分析就業市場,同時也解釋了目前經濟復甦但失業率仍高高掛的情況。 其理論重點在於強調勞動市場的供需雙方無法完美遇合,找工作需要時間和資源,在就業市場產生摩擦,這解釋了市場上許多職缺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卻又有不少失業者找不到適合工作,原因在於資訊不完整、當事人主觀考量、交通等成本的存在,因此如何降低雙方的「搜尋成本」成為關鍵。 主計處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8.24%,然而1-8月平均失業率卻仍高達5.4%,相較於去年經濟成長率-1.91% 時,全年平均失業率也只不過5.85%。高經濟成長率伴隨高失業率的詭異現象,形成了所謂的「無就業景氣復甦」。 這是普遍的現象非台灣獨有,是全球在經歷金融海嘯之後共同面臨的難題,才會讓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頒給高深的經濟理論,而是庶民皆有感的失業議題。 然而今日就業市場供需失衡不僅是資訊落差和搜尋成本的問題,經濟理論無法完全解釋所有人的行為,任何理論都只有部分解釋的能力,但諾貝爾經濟學獎給了啟示,失業福利越優厚的社會,通常失業率越高。看看台灣,一旦政府釋出的短期就業機制退場之後,還有什麼方式可降低失業率才是真正的考驗。 引用: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926896.shtml 【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