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議員和環保團體昨天警告,聚氯乙烯PVC保鮮膜也有塑化劑DEHP,微波加熱、冷凍後會溶入食物,政府有必要思考列管PVC保鮮膜。
北市府衛生局藥食處副處長邱秀儀坦言,今年一月,曾針對保鮮膜標示、警語、耐熱度作過調查,但還沒有檢查塑化劑含量,未來會成立專案,抽檢保鮮膜,了解塑化劑釋出情形,再研擬自治法規。
衛生局也提醒,民眾使用保鮮膜,盡量不要微波加熱、靠近食物。北市議員簡余晏、陳建銘、李慶鋒昨天偕同看守台灣協會、主婦聯盟舉行記者會。
目前環保署公告DBP、DEHP、DNOP三種毒性塑化劑,政府查緝以食品、原物料為主。DEHA則多用在提高塑膠產品延展性、黏貼度,常用於PVC保鮮膜,不在環保署管制範圍內。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援用外國學者研究指出,以PVC保鮮膜包裹一公斤肉品為例,冷藏七天,即滲透出五十毫克DEHA;此外根據歐盟標準,六十公斤成人每日容許攝取量為十八毫克,政府有必要思考列管PVC保鮮膜。謝和霖說,PVC保鮮膜百分之五十重量來自塑化劑,塑化劑種類繁多,多少具毒性。
【記者陳俐君、張嘉芳/台北報導】保鮮膜溶出DEHA,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它是常見塑膠軟化劑,作用與DEHP塑化劑相似,是塑膠製品常用塑化劑,但不可添加在食品中。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也說,DEHA毒性比DEHP低卅倍,尚未找到對人類傷害的相關研究,亦無法證實是否有致癌性,國內未列入毒性化學物質。
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今天指出,他先對2到8歲女童檢測塑化劑DEHP的暴露濃度,接著進行減塑介入措施,成效很明顯,1個月後,女童尿中的塑化劑顯著減少,這份正式報告將在6月1日發表。
李俊璋說,光是換掉手搖杯,改用鋼杯,就能讓常喝冷飲店飲料的女童受惠,明顯減少塑化劑的暴露;成人最好也別用咖啡店的塑膠杯、隨行杯,還是用鋼杯、瓷杯就好。
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美蓮指出,先前的研究顯示,6到12歲、12到18歲最愛喝飲料的2個年齡層,大約有2成的兒童青少年至少每隔1天就要喝1杯飲料,飲料容器溶出的塑化劑,是很明顯的暴露來源。
李俊璋先前對國內76名孕婦檢測,發現孕婦尿中的塑化劑DEHP代謝物,最高可達美國孕婦的13倍,DEHP代謝物還會通過胎盤,傳給胎兒。陳美蓮針對60名國人尿液檢驗,亦檢出DEHP代謝物是美國5倍、德國近6倍。
李俊璋還發現,孕婦在懷孕最後3個月,開始使用妊娠霜時,體內的DEHP代謝物濃度就會明顯升;這意謂著,孕婦應該選擇無塑化劑的妊娠霜。
塑化劑無所不在,李俊璋說,一般人以為不用塑膠杯裝熱飲、不用塑膠袋裝熱食,就不會吃到塑化物;事實上,塑膠器皿盛裝常溫食品飲料,還是會溶出塑化劑,盛裝高溫食物只是溶出更多。
對外食族來說,李俊璋建議,相較於用塑膠袋裝了外袋,坐在店裡吃比較放心,即使店家使用的美耐皿餐具也好,因為美耐皿不會溶出DE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