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季節調整後折成年率後,國泰金控和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合作公布月GDP。總體指標愈來愈多,到底該看那些指標呢?又該怎麼看?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上修對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到6.5%,聽到這個數字,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用「受寵若驚」形容。台灣經濟研究院隨後公布的數字只上修到5.11%。即使同一指標,各機構公布的數字不同,又該怎麼解讀?
還有,哪些指標對股票操作較重要?從事房地產投資又該看什麼指標?
陳淼說,台灣的消費行為可以用民國90年作為分野,90年之後的消費力薄弱。以前經濟好,民間消費的成長率也較高,現在即使經濟好,消費成長還是低。如果採用20年、25年的經驗推估數,計算出來的GDP會比較高,用十年就會比較低。時間序列縮短,對預測短期的GDP變化較精確。
經濟成長率預測最早是用年增率概念,即和去年同期比較,這與一國經濟成長結構及產業的季節性周期循環有關,可自然修正季節性因素;但在比較基期偏低或偏高時,人們的感覺會被誤導。在各界要求下,主計處開始和上一季比較,來說明經濟逐季經濟成長速度。國泰金則是進行月和月的比較。
經濟成長率是用來看經濟規模擴張的速度,因而經濟成長率預測對企業很重要,學者說,企業多據此編製下一年度的預算。
景氣是有循環的,每月公布景氣燈號是告知所處景氣階段用的。紅燈代表過熱,綠燈代表穩定成長,藍燈是景氣低迷。到了藍燈,政府的刺激政策早已上路。
至於做股票,該看什麼指標?學者表示,應該是都看,只是股票族關注的角度和經濟學家不同,股票族關注的是有無與預期相符。例如預期成長率是5%,結果公布的預測值只有4.8%,雖然上修,但股票族是失望的。
至於房地產投資,除了總經數據之外,會特別參考房價指數,國泰的房價指數主要指新屋,集中在北台灣;信義的指數著重在中古屋。
【2010/05/0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