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缺工 催生自動化
2011/09/04 15:15:11瀏覽171|回應0|推薦0

2011-09-03 旺報 【記者宋秉忠/專題報導】

     在電影《阿凡達》中,人類操縱機器人「侵略」外星球,看了這麼多的星際電影,這是人類第一次去「欺負」外星人,感覺真爽!其實電影裡面的機器人所涉及的關節處的伺服電機,手控搖桿、視覺定位等技術,現在大都已經具備。不過,對於許多正為缺工所苦的台商老闆來說,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已不只是娛樂,而是直接關係到企業未來的存亡。

     西進讓台商放慢自動化

     其實,自動化對台灣製造業來說,只是「舊事重提」。早在20多年前,鴻海在五股的自動化模具廠就曾經是大家觀摩學習的亮點,但自從到大陸設廠後,我們聽到富士康發展的消息都是:員工人數由20萬增加到40萬、增加到60萬、增加到80萬、增加到100萬。直到2008年,鴻海才又開始認真推動生產自動化。鴻海的自動化歷程也是大多數台商的寫照。

     相形之下,韓商到大陸設廠的時間較晚,缺工所產生的自動化壓力較台商沈重,加上有政府扶植的大汽車廠、大造船廠、大輪胎廠、大煉鋼廠,形成自動化的國內市場。因此,韓國的大企業自動化程度普遍比台商高,而自動化設備廠的規模及系統整合能力也都勝過台商。

     韓國政府於2008金融危機期間逆勢操作,通過「智慧型機器人開發與普及促進法」,於2009年砸下7850億韓元(約200億台幣)打造一個仿迪士尼經營模式的機器人主題公園(Robotland Theme Park),並計劃在2009年至2013年間,投入1兆韓元(約250多億台幣)作為技術研發、建構主題公園與扶植機器人產業之用。

     自動化成本極高

     由於政府的支持,韓國機器人產值在2010年達到17億美元,年成長74.9%。韓國機器人協會更誇下海口,2009年時,韓國機器人的全球市占率為10%,但2013年要達到13.3%(全球第三大),2018年要達到20%(全球最大)。

     不過,對於台商來說,自動化並不是買進機器設備就可以成功。

     像代工半導體材料的揚州虹揚電子已經推動生產自動化1年半的時間。總經理方丁玉提醒,推動自動化絕對不只是花錢買設備,在決定自動化之前,現金流量、技術人員培訓、訂單等都要綜合評估。

     就以富士康為例,若以1年引進30萬台機器人計算,保守成本就將達到300億元人民幣,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向媒體表示,由於機器人戰略需投入大量成本,很可能限制富士康在其它領域的大投資,並對於公司財務形成一定壓力,2012年的財報可能會更難看。

     其次,自動化是否意謂裁員?裁員是否會影響工人士氣?為此,郭台銘還公開澄清:隨著機器人的投產使用,人工將被移轉到更高的附加價值上,而富士康的年輕員工將重新學習操控機器人軟體、應用與維修,轉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與軟體工程師。但人員培訓容易嗎?

     鴻海推動自動化的前期準備,值得其他製造業台商參考。

大陸機器人產業 有人有市場

2011-09-03 旺報 【記者宋秉忠/專題報導】

     在兩岸產業交流場合,大陸業者越來越有自信,表現的形式:拿了你的名片,看也不看,直接放到口袋裡,最後卻不給你名片。不過,大陸業者的確也有他們自信的地方,特別是新興的機器人產業。

     2006年,大陸中科院在深圳設立了先進技術研究院,作為學界和業界的育成中心,其中的「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實際上就是大陸最具規模的機器人研究中心。在研究實力上,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畢亞雷特別秀出該院最近新聘的研究人員,幾乎都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哈佛等美國名校的博士後,而整個研究院1千多名研究人員中,有300多人是海外歸國學者;更重要的是,這些學者當中很多人來自美日的大型企業,如豐田、克萊斯勒,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由於研究院經費充足,甚至有一位台大教授已經在研究院擔任客座教授,帶大陸的研究生。

     先進技術研究院在育成上也是成績斐然,在短短的4年中,該院所推出的新科技,已經創造出10億(人民幣,下同)以上的產值,催生32家高新企業。

     過去認為陸企有技術而不會行銷的印象,也被研究院和騰訊合推的「小Q機器人」所打破。不久前,騰訊在網上限時搶購研究院研製的「QrobotQ機器人」,雖然每個售價高達1千多元,但第一時間推出的1千個,立刻被搶購一空。

     小Q機器人可以與人簡單對話,並根據語音指令做各種操作,如播報新聞、天氣、星座、報時等資訊,並通過機器人的眼鏡顯示股票走勢、天氣預報、相片、使用者的喜怒等。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56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