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和平共處的虛與實
2010/03/02 16:17:58瀏覽254|回應0|推薦1

2010-03-02 旺報 【楊偉中】

     「兩岸和平共處」是個概念,概念沒有形體,是「虛」的東西,無法捉摸。曹興誠提議、推動的《兩岸和平共處法》,是法律草案,印刷出版之後,可以「實」體化。在這虛虛實實之間,要如何通過《兩岸和平共處法》來實現「兩岸和平共處」呢?

     《兩岸和平共處法》是很討好的,在旺旺中時集團舉辦的辯論會後,確如曹先生所期待的,聽眾多數支持曹先生的理念。

     何以討好,因為老百姓都想要「兩岸和平共處」,如果能通過制定一部法律,讓「兩岸和平共處」得以確保,那真是簡單易懂,又容易實行,多數人會鼓掌叫好。同時,曹先生苦心孤詣,想在紅藍綠三股彼此對立的政治勢力中,找尋最大公約數,也真的找著了。

     《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基礎是「台灣(即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提出了改變台灣現狀要經公投,這當然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兩岸和平共處法》既不排除統一,也呼應《反分裂國家法》中「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精神,兩者有共同語言。

     《兩岸和平共處法》追求兩岸和平,實際上避開台獨公投,也不避諱終極統一,和不同深淺的藍營,都有理念相近的地方。但,《兩岸和平共處法》也是很不討好,一直挨罵的。何以挨罵,因為兩岸和台灣的政治現實所致。

     三政治勢力公約數

     多數綠營看到「統一」兩字就本能性排斥,連知名學者都不根據該法的立論基礎和實際內容,直接將之打成呼應北京、消滅主權的自殺法律。也因為如此,多數藍營的政治人物也不敢不願公然相挺,深怕紅帽子被硬套在自己頭上。

     大陸鷹派與台灣深藍人士,大概也會因為「公投」與「主權獨立」,而將之打成獨派、至少是獨派同路人。

     最近香港激進民主派在推動政改公投運動,就被打成「港獨」,而張亞中等學者苦心孤詣提出「一中三憲」,盼以此解決兩岸間最複雜難解的政治定位問題,促進兩岸統合,在台灣內部可能會被打成「急統」,部分大陸與海外人士卻因為「憲法」事涉主權,仍視之為「變相台獨」。如此,《兩岸和平共處法》又怎能不是「台獨」的主張呢?《兩岸和平共處法》符合許多平凡百姓的心態與願望,也是台灣維持現狀,既求自保(維持獨立現狀)也徐圖進取(不排除參與中國崛起、實現兩岸某種政治整合可能)的方案,卻難以在現實政治中取得既有政黨的大力支持。

     兩岸和平公民運動

     《兩岸和平共處法》的確找到了兩岸三股政治勢力的公約數,卻也面臨多方夾擊的困境,北京、綠營和藍營的領導人物或是選擇痛批,或是選擇沉默,很難想像他們在短期內會表態支持。

     那麼,《兩岸和平共處法》是不是沒有倡議的必要呢?恰恰相反。《兩岸和平共處法》其實是有很大一股潛在的支持群眾的,《兩岸和平共處法》的推動不能期待既有政黨(當然也不是要跟他們為敵),而是要爭取廣大公民的支持,成為一股公民運動。

     如果這股公民運動能蔚為風潮,綠營人士自然會突然「發現」《兩岸和平共處法》在保台上的價值,藍營也就會突然有了勇氣,跳出來鼓與呼,北京方面也會學著與時俱進,展現它的務實與彈性。不過,如果真出現了這樣的局面,表示紅藍綠三陣營都出現了質變,「兩岸和平共處」、甚至未來某種形式的兩岸整合都將水到渠成,這個時候,《兩岸和平共處法》其實也就沒有訂定的必要了。

     於是,《兩岸和平共處法》就將由實化虛,而「兩岸和平共處」卻紮紮實實的到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81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