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統一不是原罪 一定要和平辯論會的意義
2010/01/27 16:35:43瀏覽505|回應0|推薦0

2010-01-27 旺報 社評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一定要和平!兩岸和平共處法」跨媒體辯論會,邀請了三位在此議題上持不同立場的學者專家,面對面說清楚講明白,希望能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前提之下,為台灣的定位與出路找到最大可能性。但兩岸和平是目的?還是過程?其結果是為台灣帶來獨立或者統一,可能才是民眾最想得到的答案。

     由於血緣、歷史文化與地緣政治的關係,台灣的前途與對岸的大陸唇齒相倚,息息相關,隨著兩岸開放交流愈來愈密切,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這樣的正相關更加明確。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自然會有批人認真去思索,台灣與大陸是否有整合的可能性。

     在兩蔣時代,台灣被定位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復興基地」,民眾被教育要做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隨時準備回大陸解救「苦難」的大陸同胞。這個時候的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主權是覆蓋全大陸,而由大陸帶來的一中憲法作為行使中國主權的象徵。

     到了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一中憲法仍在,但原本是地方意識的台灣意識,被打造成台灣國意識,一步一步的脫離中國意識,後內化成一般民眾的國族認同意識,兩岸關係便起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時,台灣也就不再是「台灣省」,台灣人民也就不再是中國人,兩岸關係套句現在朝野政治人物常喜歡掛在嘴裡所說的:「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沒有獨立的問題,只有統一的問題」。長久下去,兩岸關係衝突矛盾,將會是一條不歸路。

     從各種民調顯示,支持兩岸統一的人,與認為是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確實愈來愈少,而且比例仍在下降當中,但這並不表示,兩岸統一就不能夠成為台灣民眾的選項,因為這樣的比例數字變化,不是靜態不動的,而是常隨著兩岸關係發展、大陸政經局勢的發展、台灣內部政治勢力的消長與國際政治的變化等因素而改變,台灣民眾統獨意識與中國認同的意識正不斷在變化之中。

     今天當「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述,成了政治正確,配合「愛台與賣台」的大帽子,朝野政黨表面上說台灣未來的是統是獨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時,實質上統一選項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統一被認為是出賣台灣主權,是同意讓對岸併吞,主張統一者被迫背上「出賣台灣」的沉重原罪。

     試想統一的論述若無法在公平合理的環境舖陳,吸收養分成長,說台灣前途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來抉擇,根本就是空話。

     在馬政府上台之後,兩岸交流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密切程度遠非昔日所能想像,這種情況到底會讓兩岸彼此更加認同,還是如杭庭頓「文明的衝突」上所說的,因交流更加了解到「我們是不同的」,當然與大陸的發展有極密切的關係。

     但無論如何,台灣社會應正面對待統一選項,則是必要的。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372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