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張少康著)藝術創作之我見 
2023/03/26 10:11:07瀏覽61|回應0|推薦1

    以下幾篇討論創作的歷程,主要以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理論為基礎,並加以個人的理解來闡釋。雖看似侷限卻更為專注,凡事一心一意才能有所得見,論述本來便不該過於駁雜。

一、藝術構思
(一)虛靜
    唯虛能納受,獨靜可明澈。當心緒平和安穩之時,對外物才能有所識見,且無論從事創作與否,一刻的寧靜都是莫大的愉悅,那種獲得暫歇的適意遠勝物質的享受。一般人都希求感官的刺激,不明白當快感消逝之後,卻是更大的虛無寂寞。藝術創作有成之人往往尋覓孤獨,唯身心不再有所掛慮,方可洞察萬物之理,並從中擷取素材,再轉化為作品。由構思經過整理到形塑,最基本且重視的為專心致志,除此,無其他路徑可求。虛心而後廣納眾象,也唯有澄明能透見平時所忽略的。不過心念無歇,非得有個深廣之處來包涵,來停蓄。人們缺的不過一個自我觀照,省視內心的片刻罷了。

 (二)神思
    藝術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在於他給予心靈上的撫慰,精神面的滿足,相對於物質需求,它有著化育人心的作用。而作品產生的過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這便涉及到藝術想像層面的議題了。藝術想像是創作必經的過程,其中感情的激越決定了藝術成品的好壞。創作是在虛靜中凝思,然後從情感波瀾激起的千景萬象中擇取,隨心底所想一點一滴刻鏤,所要呈現的也就逐漸成形,這歷程就是所謂的神思,也是藝術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飛躍的經過。科學的想像雖同樣有感情的激動,但只是作為ㄧ個發端,並不像藝術創作必須以感情為主。且前者的目的是為物質的工具性,後者卻是美感的表現,讓人有所感動。另外,西方的移情作用中國古代稱為遷想妙得,說的就是藝術家透過自身的觀察,將想像的情狀以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藝術作品往往有某些不合常情、常理的地方,這是由於創作是個人情思的展現,而非科學的徵驗,所謂「反常合道」、「無理而妙」,所要講述的便是這個道理。古代稱創作思維的經過為「神思」,就是因其不同於一般的思維。創造性的想像沒有侷限,他的廣闊和豐富也非ㄧ般的思考所能達到。唯有通過虛靜,而後激發情感的騰越,想像才得以開展它的翅膀,任意地翱翔!

(三)感興
  由外物所感而興發之情稱為感興或應感,亦即因應外境所感的創作高潮。若神思為創作飛騰的經過,靈感便是其達至頂峰的階段。又,靈感如何得以遇見?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摒除雜念的虛靜為首要,再則需要豐富而深刻的生活體驗,末後便有待物境的觸動或感發。雖然感興的到來是偶然的,但也可借助現實生活的境象來引動。為文忌諱強行硬作,必須出自天然、順應性靈才是。然而,感興的出現也有基本的條件,如平和的心境、暢旺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在身心舒暢、專一不分的狀態下,所創作出的成品才會有引人之處。作品實為個人情智狀況的展現,風格或可歸為某個時期出現最頻繁的一種精神樣貌吧!至於以文論人,大概只能窺其一端,而終究未能以偏概全。觀物有感或創傷療癒都離不開感彼應此的範圍,要進入應感還是得憑藉日常的功夫。修養身心並維持安穩的心緒是平日的功課,通過養一己之氣並進而呈顯於文章之內,所謂善養浩然之氣在此便起很大的功用。人的精神由氣顯露,文章、作品同樣也表現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創作並不止於創作,人生方可說是最浩大繁複的創作過程吧!

  (四)物化
  莊周夢蝶,不知是蝶化莊周或人幻化成蝶。這種物我難分的情境,在創作上稱為物化。物化是中國古代藝術構思的最高境界,要進入此一境地是有一定條件的。創作者必須對所要描寫的事物有深入的觀察、理解,其中包括外在的特徵及內在的本質。另外,平時知識的存蓄與技藝的熟稔也是不可缺的。像「庖丁解牛」因為長時間經驗的累積,並輔以解牛時精神的專一,他不僅僅是肢解一頭牛,更為技藝神化的展現。同樣的,創作進入虛靜以後,不再有主觀意識的干擾,摒除雜念而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如此,才稱得上藝術創作的極致、渾然天成的神妙啊!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werdoggy&aid=17870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