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1 03:02:02瀏覽5|回應0|推薦0 | |
『口湖牽水藏』憶往日牽亡魂儀式
每年農曆六月七、八日,在口湖鄉舉辦的盛大祭典『牽水藏』,是為了緬懷在水患中罹難的先人,這一天,所有口湖鄉的遊子都得返鄉,參加盛大的祭典,悼念祖先。口湖牽水藏與口湖地區歷史記憶緊密結合,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海水倒灌進入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黛仔挖、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其後每年都有牽亡魂的儀式,傳承已逾百多年,並從宗教儀式,轉變成為整村鄉民投入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祈求平安之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
今年農歷六月八日我特地趕到口湖鄉的金湖萬善爺廟參與該項活動,綿長盛大的法會,除有道士、僧侶超渡亡魂,放水燈外,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水藏,數以百計的沿著公路排列,場面十分壯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
記得童年時我也是住在三合院,家族成員有幾十人,長輩過世後,出殯的前一天,遠近的親友都會到來參與『做施公』、『贊普』、『牽藏(狀)』的活動,場面既哀傷又不失熱鬧,尤其『牽藏(狀)』更是有意思,『藏(狀)』的外型為一竹篾編製的空心圓筒狀物,取材嚴選至少兩年的桂竹,高約四尺左右,以竹竿為藏心,另將竹篾以同心內外圓的方式,將藏身紮分三節,內圍糊以白紙,外圍糊三色藏鬚,並於藏身最上方插上三角旗,書寫亡者姓名,由上至下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山神土地,觀音佛祖等紙糊神像,每層藏身糊有雲梯,象徵亡魂由凶惡至和善、由苦難到極樂的大解脫。儀式進行時由2至3人牽著『藏(狀)』,一面繞行慢慢旋轉,一面哭喊者亡靈稱謂(因牽的人不同,稱呼也不相同),每次大約有五、六個到十來個『藏(狀)』(除了往生者外,還可把逝世已久的祖先一起列入),牽了一段時間後有人會進入晃神的狀態,他就會把整個『藏(狀)』拔起來,或用走的、或用跳的、或用跑的先巡視整個會場,最後到達『公媽廳』放聲大哭,此時家中族人就會問他在陰間生活如何,有沒有缺錢,有沒有遇到其他的族人,家中最近為何運勢都不好--------,他也會一一回答,有時侯還蠻準確的,最後清醒了,牽『藏(狀)』的儀式也停止了。我們宗親最後一次牽『藏(狀)』的儀式是在民國84年三伯母過逝時進行的,20幾年來就沒有族人的喪禮再牽『藏(狀)』了,
喪禮中的『藏(狀)』儀式是農業社會濃厚人情,思念先人的一種表現,工商社會一切講究效率,人情味也逐漸淡泊,幸好金湖萬善爺廟保存了這種先人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是全臺灣規模最龐大的牽水『藏(狀)』儀式。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並加入製作水藏,配合地方文史課程等教學活動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活動-「牽水藏文化節」。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
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地點在金湖萬善爺廟。 每年農曆的六月七日和八日舉行。 此儀式的起源是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海水倒灌進入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全部被海水淹沒,海水退潮後,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 儀式中要在每一墳塚前點上小蠟燭。 六月 八日當天道士設壇祭祀亡魂。 鄉民也準備貢品拜祭。 各地陣頭熱烈參與演出 今日的金湖萬善爺廟,是從金湖舊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分靈奉祀,1958年新港建廟竣工,自行舉行牽水 (車藏) ,1985年 重建今廟,金碧輝煌,分靈各地,神威顯赫,庇佑庶民;每年 農曆六月一日 到八日,舉辦文化祭系列活動,放水燈、藝文 展、牽水(車藏)超渡祭典等,成為獨樹一幟的宗教民俗盛會。 萬善爺廟有一隻特大電動的『藏(狀)』。 馬路及廟前排滿了一排排的『藏(狀)』。 是全臺灣規模最龐大的牽水『藏(狀)』儀式。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配合地方文史課程等教學活動 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活動-「牽水藏文化節」。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 儀式進行時由2至3人牽著『藏(狀)』,一面繞行慢慢旋轉,一面哭喊者亡靈稱謂(因牽的人不同,稱呼也不相同)。 牽了一段時間後有人會進入晃神的狀態,他就會把整個『藏(狀)』拔起來,或用走的、或用跳的、或用跑的先巡視整個會場 ,最後到達『公媽廳』放聲大哭。並由家人與他對話。 最後把所有的『藏(狀)』燒掉就算完成儀式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