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9 08:49:20瀏覽95|回應0|推薦0 | |
府城古井探查(1)-------- 安南區古井
早期中國閩、粵的移民到臺灣開墾並聚集而居,形成村落,臺灣北部多以散村型態出現,而南部則多為集村。因為南部的地形多平原,乾燥的季節較長,溪水、泉水的取得不易,就是合鑿深井共同使用,各戶住宅也因此以井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這就是集村型態的由來。
古井不但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也是社交和訊息的傳播站,村內的大、小事情在井邊傳達轉述,日據時代從1899年開始建設淡水鎮的自來水設施系統(滬尾水道)開始,至 1917年,全台共建立了16座包括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的現代自來水系統。在1945年自來水系統覆蓋了全台18%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較集中的都市地區,國民政府再逐步擴建至各村落,目前已是家家戶戶都用自來水了,有了自來水之後,古井就一口一口的廢掉,有些填平,有些閒置封存。
臺南府城是全台開發最早的地區,自來水的使用不超過100年,井水的利用卻有數百年的歷史,使用井水的時期,府城本來有數百座古井,自來水開發以後,各地的古井填的填,廢的廢,已存的井剩下不到100座,這些井有荷蘭時期的、有鄭氏時期的、有清領時代的、有日治時期的,也有民國時期的,這些井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
府城的古井據2016年的調查共有80座,分別是安平區21個、中西區27個、南區15個、北區8個、東區5個、安南區4個。
我們三人想騎腳踏車探訪這些古井,安南區共有4個古井,一個上午就走完。這四個古井分別在外塭仔、中州寮、布袋嘴寮和什份塭,最大的口徑有205 cm , 最小的有62 cm,看看我們的報導。
農業社會井是水源的供應地也是村民的社交場所。 安南區四口井的位置。 第一口井叫外塭仔,地址是安南區塭南里環福街20號,就在天主教瑞復安南分部東側的60公尺附近。 遠遠的空地有一棵不大的榕樹。 走近一看,榕樹就長在古井上。 注意看右邊腳踏車旁有一紅磚圍成的金爐,是有人向古井求明牌,中獎後還願燒香的地方。 古井旁已不見人家,而是一片農地。 這口井位在州北里安和路5段171巷116弄8號的民宅。
叫門後阿婆開門讓我們進入。 紅磚外塗水泥再塗紅漆,口徑89公分。 怕小孩跌落,故加上鐵欄杆。 已加上抽水力馬達方便取水,大都用於洗滌。 此井建於日據時代。 古樸的民宅。 與阿婆聊得十分有趣,探訪民情很好的方法。 第3口井位於布袋嘴里,地址是安南區布袋里長和路四段231巷60弄51號。 此井口徑有205公分,紅磚砌成,外塗水泥。 此井建於日據時代。 此井的描述。 第4口井位在砂崙里青砂街一段572巷116弄的農田裏,不好找,問了幾個當地人才找到正碓位置。 淤泥的農田,腳一踩就陷進去,只好以飛奔的步伐跑到井邊。 農田中的古井曾經供應幾十戶人家的日常用水,目前仍在使用,改為農田灌溉用水。 這口井建於日據時代,已有超過80年以上的歷史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