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6 08:37:08瀏覽10|回應0|推薦0 | |
府城古井探查(3)-------- 南區古井 南區因位於市區南端而得名,昔為府城南郊,本區北以永華路、健康路等與中西區為界,西北和安平區相鄰運河,東邊與東區、仁德區接壤,南邊以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區及茄萣區為界,西方則為臺灣海峽,著名景點有黃金海岸、竹溪寺、臺南市立體育場等,在南區尚留存有14口古井,分別在竹溪寺一口,鹽埕一口,鯤鯓里3口,喜樹7口和灣裡2口。
竹溪寺創建於永曆十五年至十八年間(西元1661~1664年),是台灣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與開元寺 、彌陀寺、法華寺 同為台南四大古剎之一。寺中有一口三百年歷史的古井,原本深埋地下,係於1975年10月6日整修大雄寶殿時重新發現的,該井數百年來供應寺中僧人的民生用水,是竹溪寺創建時的建築遺跡,井欄砌成圓形,井深約三丈,井中泉水極為甘冽可口;以石投井中,水波紋外散成八卦形,故名八卦古井。
鹽埕古井為鹽埕地區早期主要的飲用水源,此口大井位於舊奇美企業廠區內,據傳說是250多年前鹽埕天后宮媽祖降旨指示該地為龍穴,要民眾開掘井水以供飲用,居民乃合力開挖這一口古井。我們進入廠區後,在守衛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這口井,古井為紅磚造,井口寬兩米四,深約七至八米,井水終年湧泉不歇,未曾乾涸。1959年奇美實業許文龍購買此一大片土地時,古井就在廠區內,許文龍還特地為方便當地人取水而開了一個小門,庄民也都認為奇美企業即因廠房建於『龍喉』之處,得到靈地寶穴的庇蔭,而使事業愈做愈大,進而發展成世界知名大企業。
灣裡位在南區的最南端,是個沙洲地形,也是鹽滷地,地層多為鹹水,所以在灣裡地區只有在松安區有兩口井,自從改用自來水後,此水井皆已塵封多時,庢主在井口鋪蓋圓形水泥板而成為種植盆栽的基座。
在喜樹還有七口古井除了喜南里222巷37弄7號因屋主不在家,無法進入參觀外,其他有薛家半月古井(喜南里254巷37弄13號),整個古井構造保存良好,因先有古厝再有井,為保留通道進出方便,所以將原本預蓋的圓形井改為半圓形,目前古井已停用; 碾米廠內的古井(喜南里254巷37弄15號) 鑿建於民國40年代(起因於當地在民國47年後才有自來水供應),目前該井已封蓋,有人參觀才開啓; 老屋內的辛家古井(喜南里270巷43號),位在古宅庭院內,鄰近廚房,上面有裝上抽水馬達,目前已無人使用;郭家古井(喜南里302巷15弄6號),現房屋已荒廢,室內的古井也停用多時,井口覆蓋鐵片,廢木雜物陳列,頗為荒涼; 蔡家三房古井(喜南里222巷54弄1之3號),目前已廢棄不用,雜草叢生,前面還有鐵板擋住,發現不易,據耆老表示,當年井水可作為孵豆芽之用,可見水質相當良好;喜樹大井(喜南里222巷54弄2號),位在萬皇宮的後面,是一口公井,在沒有自來水供應的年代,有兩百多戶人家依靠此口井為生,往往在凌晨時就有人排隊汲取井水,挑回家中水缸貯水備用。
四鯤鯓龍目井,四鯤鯓也稱為下鯤鯓,開發極早,濱海漁民隨潮汍捕魚,繼而遷徙移居才形成漁村聚落,四鯤鯓的龍山寺,主祀清水祖師,係當地人的信仰中心。相傳鯤鯓古地,形勢猶如雄據臺江內海的巨龍,四鯤鯓的龍山寺坐落在龍頭上,庄內頂頭與下頭各有一口井寺,位於龍山寺南北兩側約100公尺,井水清澈,有如一對龍目,當地人稱為『龍目井』。並以『龍井』稱北邊的古井,以『虎井』稱南邊的古井。鯤鯓還有一口私井,位在鯤鯓路232巷96號曾宅三合院內,在前埕左側有一古井,以紅磚砌築成缽狀井欄,表面塗有一層水泥,水質清澈,屋主仍用井水洗滌衣物或澆花。
院牆右側砌一照牆,弧形外觀高出院牆,壁上泥塑『日』『月』『福星拱照』,主人很熱情的幫我們說明此三合院與古井的源由。
奇美舊廠區位於金華路一段,目前已荒廢。 荒廢的奇美舊廠房。 庄民認為奇美企業是因廠房建於『龍喉』之處,得到靈地寶穴的庇蔭,而使事業愈做愈大,進而發展成世界知名大企業。 古井建於清朝,為紅磚造,井口寬兩米四,深約七至八米,井水終年湧泉不歇,未曾乾涸。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這裏可熱鬧了,從清晨到傍晚都有人來汲水、洗衣甚至洗澡都有。 這位老婦是澎湖人,是許文龍到澎湖釣魚時認識的,後來請她夫妻兩人回台南管理庭園。 竹溪禪寺創建於永曆十五年至十八年間(西元1661~1664年),是台灣最古老的佛教寺院。 竹溪寺、開元寺 、彌陀寺與法華寺 同為台南四大古剎之一。 竹溪禪寺目前正在大規模的整建中。 原來的大雄寶殿已被剷平。 資料中的古井位在大雄寶殿左前方。 目前古井四周都用鐵板、鐵蓋保護著。此井是鄭氏王朝時所開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目前古井在整修中。 灣裡此一口井,口徑有75公分,建於日據時代。 井口目前已用封住作為盆栽平台。 灣裡的此一古井已廢棄不用。 古井旁有一老屋,古意盎然。 此口井也已廢棄不用,口徑86公分,建於日據時代。 灣裡的另一古井位在400巷24號。 喜樹蔡家三房古井(喜南里222巷54弄1之3號),目前已廢棄不用,雜草叢生,前面還有鐵板擋住,不易尋找。 喜樹大井(喜南里222巷54弄2號),位在萬皇宮的後面,是一口公井。 大井的描述。 此喜樹大井口徑有187公分,建於日據時代。 遙想當年井邊熱鬧的狀況,令老一輩的人憶起童年事。 碾米廠內的古井(喜南里254巷37弄15號) 鑿建於民國40年代(起因於當地在民國47年後才有自來水供應)。 女主人是後甲國中的校友,很高興的接待我們。 此口井已廢棄不用,平時用鐵蓋封住。 井壁的磚頭是交錯疊成的。 校友與昔日師長相見歡。 薛家半月古井(喜南里254巷37弄13號),整個古井構造保存良好。 河東堂是呂姓人家 老屋內的辛家古井(喜南里270巷43號),位在古宅庭院內。 就在廚房前面,取水很方便。 喜樹地區由於人口嚴重外流,很多老房子都變成空屋。 郭家古井(喜南里302巷15弄6號)。 郭家已荒廢不堪,屋前還有出售二字。 此口井位在鯤鯓路232巷96號曾宅三合院內。 口徑有76公分,建於民國時期,外形似缽狀。 水質優良,目前仍用於澆花和洗滌。 三合院前有壁照,上有壁上泥塑『日』『月』『福星拱照』此字。 此三合院曾經住過30多人。 四鯤鯓的龍山寺,主祀清水祖師,係當地人的信仰中心。 位於龍山寺南側約120公尺的古井,以『虎井』稱南邊的古井,口徑有132公分,建於清朝時侯。 由井壁上的磚頭也可推測興建年代。 以『龍井』稱北邊的古井,此井口徑132公分,始建於清朝時期。 此井的地理位置。 南區古井探查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是一項結合人文、地理、歷史的知性之旅。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