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包含昔日臺南府城城內東安坊、寧南坊、西定坊的全部及鎮北坊一部份,為臺南的歷史中心區,早期除官署衙門、文教設施、寺廟祠堂大都集中在這一區域外,諸多名門望族的宅第庭園也在此區,這些宅第庭園也都有鑿井以供家庭民生用水之需,甚至開放予左鄰右舍汲水或商家店號鑿井共用。唯歷經時代環境的變遷,大多數的古井已填平式荒廢,目前查列古井只剩27口。而這些古井中有17口位在寺廟中,10位在民宅內。
臺南法華寺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桶盤棧,竹溪北岸,為南市定古蹟。該寺亦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法華寺的沿革。
法華寺在齋口前方(今功德堂右前方),鑿有一口古井,井底頗深,以紅磚砌築的圓形井壁。
目前井壁表面塗覆水泥,並建井亭裝設轆轤,由於停用多年,井口已封蓋,以免發生危險。
台南市中西區「清水寺」,相傳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原係奉祀清水祖師之寺廟,乾隆三十五年一場大雨,東安坊有漂流古木
,里人拾之雕成「水流觀音」供寺內奉祀,清水祖師降為配祀。
口徑105公分,清領時期所建。
清水寺平安井已封蓋少用,另裝設手壓式幫浦汲水。
延平郡王祠。
在延平郡王祠左側廊下有一口古井,水質乾淨,開鑿於清領時期。
井的口徑有74公分。
井口安置一片圓形木製井蓋,井蓋中間留有方形孔口,井欄上架設轆轤。
目前仍可見到清澈井水。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為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與其母董氏。
鄭氏家廟頭屋前庭右前方鑿有水井一口,是建廟時所建,井口寬4尺半,井身深達12尺。
井內泉水清澈
此井口徑有138公分。
石碑上刻有開井時間。
開山宮。
井的口徑58公分,開鑿於鄭氏時期。
開山宮前的帆寮街井是臺江岸邊的重要水源,至今仍有泉水流出,附近商家在井旁裝設抽水馬達抽取井水以供洗滌之用。
由兌悅門進入
井的口徑63公分,清領時期開鑿。
信義街60巷28號屋前古井。
看西街教會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教會,這裡對於台南與西方接觸的歷史也有著重大的意義,這是馬雅各醫師在西
元1865年初來到台南行醫傳教的地點,當時這裡是五條港的重要街道,因街道往西而去,故名看西街,馬雅各醫師在此傳教
行醫不久就因為當地守舊派的反彈不得不離開,後來在1868年回台南時,就在現今的新樓醫院位置繼續他的傳教行醫工作。
教會旁的半圓形水井,原本是日據時代佐佐木家的水井,而今已變成教會的一部份
井的口徑62公分,日治時期開鑿。
井內的水十分清澈。
全臺施姓大宗祠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直轄市定古蹟。
井口直徑82公分,清領時期開鑿。
宗祠內有一口古井。此古井為施姓族人渡台聚居時的日常水源。古井內的水源至今仍然清澈無比。
三郊鎮港海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座主祀媽祖的廟宇。其由來一說是府城三郊於乾隆元年(1736年)從湄洲迎
奉媽祖香火而建,另一說則是海安宮與鹿港新祖宮一樣,是福康安在林爽文事件後奏請興建的廟宇。
曰、月井的口徑皆為68公分。
每逢端午節日正當中時,井水平面映出太陽,既成『午時水』,可祛百病。現今亦是附近人家自來水停止供應時汲水的來源。
在金華路四段44巷內的海安宮廟兩側,有兩座【井口成日月狀水井】,正好構成一個『明』字的造型。甚為罕見,稱為
『日月井』或『龍虎井』
「大天后宮 」在台灣近 400 多座媽祖廟中,台南市「大天后宮 」是台灣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位井觀音殿後花園的龍目井,口徑76公分。
「龍目井 」的傳說很多,比較經典可靠 (有記錄) 的是: 寧靖王府在地理風水上是一座「毛蟹穴」,原王府共有三口井;
一口「八角井」在媽祖座龕下方,是毛蟹的嘴巴;眼睛則有兩口井,一口即為「龍目井 」是昔日寧靖王經常飲用的的井,
另一口井則藏於擇日館民宅中,私人宅第就無從查起。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道教廟宇為17世紀中,
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成功子鄭經於承天府-今之臺南市建四大廟,文廟即今日之孔子廟,於赤崁樓之南建關帝廟,
即今日之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六和堂前 古井則靜置一隅。
井口直徑52公分。
六和堂原址是全台第一所共立幼稚園園址。
赤崁樓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移自大南門城邊的9塊御碑,由狀似石龜的贔屭所乘載,傳說贔屭為九龍生子之一,生性喜歡負重
,也因為贔屭而讓赤嵌樓增添不少傳說故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位在文昌閣與海神廟之間的古井,口徑長達180公分。
赤崁樓的荷蘭古井是遊客遊覽景點之一,古井旁解說牌寫著:「相傳是荷蘭時期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往來地道的出入口。」
不過,也註明十七世紀時兩地有台江內海阻隔,以當時的科技能力恐無法克服。
米街葉家大宅住在新美街290號,房屋荒廢已久。
古井建於清領時期,口徑52公分,井已填土廢棄。
廣慈院位於南市廣慈街38號。
古井住在廟內香爐前,口徑86公分,建於清領時期。
井水清澈仍可使用。
廟旁廣慈街32巷7號也有一口相似的井。
口徑大小,興建時期都相同。
開山路122巷36弄號稱甕仔巷就是因為12號屋前有一口甕仔井。
甕仔井位在前庭中央,口徑53公分,建於日據時期。
忠義國小武德殿前有一口古井。
位於武德殿前中心廣場,係一圓形的井口,雙邊刻有「成功泉」三個大字,相傳是日據時代在神社外面,供人膜拜前洗
手用的古井。
功泉在校舍改建過程中,完整保留在原地,傳說日治時代時有水流出,現已乾涸。
古井建於日治時期,口徑有124公分。
吳園,創建當時名為「紫春園」,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是清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與霧峰萊園、新竹北郭園及
板橋林本源園邸合稱「台灣四大名園」。吳園內有三口古井,皆於清領時期。
一口在柳屋前,口徑73公分。
井口已用透明壓克力封住。
第2口在展覽室內,半圓形,口徑109公分。
展覽室
古井說明。
第3口井用綠色植物圍住。
目前裝上抽水設備,抽水灌溉植物用。
大井頭位於臺南市民權路二段與永福路二段路口,是市定古蹟。大井頭一帶是昔日進入臺灣府城的重要碼頭所在地,
該井位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水質十分甘美,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這一帶在過去一度鄰近海邊,為府城重要
的碼頭,該井也成為往來舟楫補給儲水之處。
目前仍有井水。
神農街許藏春故居內有兩百年古井。
井內井水仍然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