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9 10:55:41瀏覽26|回應0|推薦0 | |
旅行的第六天(3月11日) 我們遊覽建水古城,建水古城古稱臨安,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城内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有50餘座,堪稱是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古城不大,主要是以臨安路為中心的幾條街道。城内最著名的是文廟、提督學政考棚和朱家花園,此外也有很多古老建築值得駐足欣賞。
朱家花園坐南朝北,入口為垂花大門,左側沿街的10間“吊腳樓”與其後的“跑馬轉角樓”相連,是當年的帳房和資供應鋪面等,是朱家經營進出口貿易,買賣大錫、洋紗布匹、食鹽、煙土的“朱恆泰”總商號。右側前為家族祠堂,後為內院。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有戲台、亭閣、庭蔭花木等。水池邊有右欄。整組建築的正前為三大開間的花廳,左右兩側為小姐“繡樓”。花廳前是花園,左右對峙透空花牆,將其自然分隔為東園和西園。自南往北俯瞰圖 花園正前有荷池,樹叢,苗圃,花圃散佈其間,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園林。朱家花園內雅外秀、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學政考棚,明代舊址在城内東南隅,清康熙三十年(1693年)移建于今址,為南提督學政定期至此舉行院考試的考場,各地的考生來自臣臨安、元江、開化(今文山州)、普洱(今思茅市四府),合格者才能到省城参加鄉试。遊人多的時候,考棚裡會舉辦“臨安趕考”一類的實景演出,值得一看。
東城門朝陽樓(也稱迎暉門)是於明洪武年間所建造,形制像北京天安門,建造時間卻比天安門早了28年,現已有超過600年的歷史,也是建水古城四座城門中僅存的地標建築,東面高高懸掛的「雄震東南」顯得魄力十足。
在離古城西方不遠處,有一座3閣17孔的大石拱橋,造型獨特別緻,且工藝精湛的石橋,橋下瀘江河與塌冲河在此交會,猶如兩條巨龍蜿蜒盤據,故得名「雙龍橋」,是雲南古橋中規模最大及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橋梁。
全體團員在朱家花園前合影。 男團員和女團員較勁拍照姿態,看倌請自行比較。 3月11日清晨五點半我從臨安大酒店出發,繞了古城走一圈:永貞門→建水文廟→學政考棚→朝陽樓→朱家花園→回酒店, 共約4.6公里。 北門也叫永貞門。 建水文廟是除了山東曲阜文廟和北京文廟外的第三大孔廟。建水之所以成為滇南的“文献名邦”,文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政考棚,為南提督學政定期至此舉行院考試的考場。 東城門朝陽樓(也稱迎暉門)是於明洪武年間所建造,形制像北京天安門,建造時間卻比天安門早了28年,現已有超過600年歷史,也是建水古城4座城門中僅存的地標建築,東面高高懸掛的「雄震東南」魄力十足。 夜晚的建水古城,很寧靜、很柔和、很安祥。 朱家花園是清末年間當地富紳朱渭卿弟兄所建的家宅和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前後歷經三十年,於宣統年間終告落成,是雲南省首屈一指的私家園林。 整座建築占地2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呈“縱四橫三”佈局,為建水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附後三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並列連排組合式民居建築群。 家訓要朱家後代子孫都能循規蹈矩。 朱家花園內雅外秀、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從元朝至今沿用的古井。 眾美女一字排開。 歡樂滿庭園。 戲台前有水池據說是防演員中有刺客。 朱家花園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紫藤棚架。 百年葡萄架下歡樂留影。 建水有各式各樣的老古井。 朱家後花園很夢幻也很典雅。 建水學政考棚,也稱提督學院考棚,是雲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長官提督學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臨安、元江、開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區)四府學子舉行院試的場所。 學政考棚,明代舊址在城内東南隅,清康熙三十年(1693年)移建于今址。 南提督學政定期至此舉行院考試的考場,各地的考生來自臣臨安、元江、開化(今文山州)、普洱(今思茅市四府),合格者才能到省城参加鄉试。 考生百態。 建水學政考棚的院試,為科舉前的預備考試。凡被院試錄取者,便可獲得優厚待遇,從此步入國家科舉選士的途程。此後再經鄉試考中舉人,經會試、殿試高中進士,就可被委派為官員,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 二進院為龍門。 現存建築保留完好,是研究中國西南古代科舉制度的絕好實物遺存,199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試作弊的行為自古至今皆有,這些都是古人的小抄。 考生皆隔開。 考棚坐北朝南,面寬40余米,縱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整齊對稱,共百餘間。整個建築以甬道為中軸線,形成六進院落。 天君廟就在建水臨安路。始建于明代,原為火神廟,後因瘟疫猖獗,道家三位修道的神仙,來此煉丹為人治病,火神廟變成了天君廟。 建水古城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 漫步建水古城街道。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橫跨瀘江與塌衝河交匯之水面上,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 雙龍橋北端3孔為清代乾隆年間建於瀘江河上,全長36.7米,寬4.3米,中拱淨跨6.5米。道光初年,西南方的塌沖河決堤改道至此並匯入瀘江河,使河面增寬了近百米,當地居民在原來的石橋南端新建石橋14孔,與原有的3孔成雁齒連接,共為17孔,全長148米。 這座橋被認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