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加「扛茨走溪流」體驗先民艱辛的歲月
2018/06/24 03:48:41瀏覽9|回應0|推薦0

參加「扛茨走溪流」體驗先民艱辛的歲月
今天(107.06.24) 參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安南區興安宮共同舉辦的「扛茨走溪流」活動,一間26坪大小,2600公斤重的「竹籠茨」由新吉庄扛回舊茨地,「 1、2、3,起!」100多位庄民及民眾,接近活動時刻上午10時一聲令下全体人員扛起竹籠茨的那瞬間,現場響起歡呼聲,時走時歇,不斷的吆喝著抵達約1公里外的目的地,合力寫下歷史,全程約1個多小時,參與民眾說,「深刻感受到先人的辛勞,這是個很有意義的活動。」,事後我雖然肩膀有點兒痛,腳有點兒酸,但卻充滿愉悅的心情,因為這種「扛茨」的經驗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体驗。我們一起來探查「扛茨」的歷史背景。

    在台江地區民間盛傳一個水患傳說:自清末開始,先民以蛇形容溪流,戲稱曾文溪是青暝蛇,曾文溪與鹽水溪為一公蛇一母蛇,兩蛇欲交會時就會導致河道改道、洪氾不斷,也呈現人民面對溪流氾濫的不安心理。位曾文溪下游沿岸村庄,水患頻繁,因此發展出因應水患的生活與信仰,台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與新吉庄原屬同一庄頭,1928年因曾文溪氾濫沖毀家園,居民合力扛起竹籠茨走避水患,分別遷往今天的溪南寮與新吉庄。
這次的「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其目的是在追憶1928年台江溪南寮庄民因家園遭曾文溪水患沖毀,眾人合力扛起竹籠茨遷徙的艱辛歲月,重現這段水患歷史記憶。
「竹籠茨」上午由一百人從新吉庄扛到昔日的溪南寮聚落後,下午再由另一百人扛回新吉庄李養家旁邊的空地上,第一次體驗的民眾都能深刻感受先人的辛勞,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我們重現歷史,也寫下新的歷史」。
140643575-001.jpg - 扛茨走溪流
全體參與人員大合照。
160733-001.jpg - 扛茨走溪流
「竹籠茨」(臺羅拼音:Tik-long2-a2-tshu3)是臺灣西南沿海常見的傳統民居。這次活動要扛的竹籠茨地基有26坪,重量約2500公斤,100多人一起扛。
IMG20180624121659-139.jpg - 扛茨走溪流
這次的「扛茨走溪流」活動是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安南區興安宮共同舉辦的。
IMG20180624085502-059.jpg - 扛茨走溪流
竹籠茨匠師李養(中間)展現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竹籠茨」工藝。
764f18bf-5102-4eca-af4c-fac2de006ced-001.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075506-009.jpg - 扛茨走溪流
台江傳統匠師-李養,稱該屋為「竹籠茨」,其工法以竹柱鑿孔互穿,組立拼裝成屋。李養匠師師承其父李布,遵循古法,尺寸分明,工法細膩,是
「竹籠茨」建築知識和精神的傳承者。
IMG20180624091527-065.jpg - 扛茨走溪流
各界來賓致詞。
IMG20180624093519-073.jpg - 扛茨走溪流
全體參與人員。
160790-005.jpg - 扛茨走溪流
整隊分配位置。
IMG20180624095327-076.jpg - 扛茨走溪流
一百多人各就各位。
IMG20180624102158-081.jpg - 扛茨走溪流
我分配的位置在中間。
34963731_1228532143949951_6543773861077319680_n-002.jpg - 扛茨走溪流
由李養的家出發,移動約900公尺到南興國心小附近為終點。

先移到馬陸邊。

眾人力量大。

喊出聲音。

在「茨」內移動。
IMG20180624102356-087.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02332-086.jpg - 扛茨走溪流


喊出聲音。
36176209_1228531303950035_6295952624600481792_n-013.jpg - 扛茨走溪流


160799-008.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094906-074.jpg - 扛茨走溪流
「竹籠茨」,其工法以竹柱鑿孔互穿,組立拼裝成屋,沒有用到一條鐵絲或一根釘子。
IMG20180624110024-093.jpg - 扛茨走溪流
移到目的地,解說員開始要帶大家到1928年發生大水患的現場---曾文溪。
IMG20180624111130-097.jpg - 扛茨走溪流
1928年是沒有這堤坊的,日本人在大水災後才開始修築河堤,最先是土堤,蘇南成市長時期才改為混凝土河堤。
IMG20180624111223-099.jpg - 扛茨走溪流
當時的村莊就在河堤內,堤岸內尾端的白點附近。
IMG20180624111853-104.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22433-146.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22410-145.jpg - 扛茨走溪流
日據時代的曾文溪圖。溪南寮比較近,新吉庄比較遠,要搬「茨」前要先將四面牆壁的泥灰清除掉,以減輕重量,全村人同心協力,你幫我搬,我幫你搬,
農業時代的合作精神,表現得很實在。
IMG20180624122301-142.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22334-143.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22340_1-144.jpg - 扛茨走溪流
曾文溪被先民謔稱為「青瞑蛇」,
IMG20180624112713-107.jpg - 扛茨走溪流
遙望昔日先民居住的地方,不禁令人感嘆不已。
160770-003.jpg - 扛茨走溪流
溪南寮目前只剩一間從曾文溪畔移過來的「竹籠茨」。找找看在那裏。
IMG20180624114504-115.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14550-117.jpg - 扛茨走溪流
經解說員指示才知道隱藏在磚頭屋內。
IMG20180624114630-119.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14635-120.jpg - 扛茨走溪流
標準的「竹籠茨」,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了。
IMG20180624114647-122.jpg - 扛茨走溪流
牆壁的泥土已脫落。
IMG20180624114651-123.jpg - 扛茨走溪流
木製窗戶仍然好好的。
IMG20180624114711-126.jpg - 扛茨走溪流
IMG20180624114720-127.jpg - 扛茨走溪流
神明廳內過世親人的遺照還有三張。
IMG20180624115159-135.jpg - 扛茨走溪流
很多柱子已經被蟲柱空了,這間老的「竹籠茨」見證了當年先民艱苦的扛茨時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