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25 08:47:20瀏覽11|回應0|推薦0 | |
南瀛古井(5)------- 關廟區古井探查
關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南端,北臨新化區,東鄰龍崎區,西鄰歸仁區,南接高雄市阿蓮區、田寮區。本區位於嘉南平原與新化丘陵的交界處,地勢三面較高,僅西面較低,多為丘陵地形,北方有屬鹽水溪支流的許縣溪流過,南方則屬二仁溪流域,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關廟區早期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在明鄭時期因漢人自臺江內海(今安平區),溯航新港溪(今鹽水溪),及其上游許縣溪(今之許縣溪)進入新豐里,墾荒聚落稱香洋社(明鄭氏臺灣軍備圖記內之小香洋民社),而被迫移至今日的龍崎區(舊名『番社』)方面(今牛埔、大坪二村)。1718年(清康熙57年),先民在此設立「山西堂」,主祀關聖帝君,廟堂一帶便俗稱為「廟街仔」,也稱為「關帝廟街」。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將此地易名為「關廟」,設「關廟庄」,劃歸臺南州新豐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關廟鄉,2010年12月25日改稱關廟區。
關廟地處小山丘四處環伺,境內以平原地形為主,還有兩個埤塘,故有「跤桶寶穴」的美譽之稱,區內並無石頭井,悉以鑿井,四周用磚頭砌成,共有17個里,共有31口井,古井密集分布於中心地帶,以東勢里、新光里、松腳里和香洋里最多。
騎著單車,深入各地尋找古井,也是生活的一種。 關廟區共有31古井,我花了三天才全部完成。 中央路22巷39號找不到。 觀音寺前的古井已被水泥蓋封住,並用鐵欄杆圍住,佛祖特別指示此井不可填封。 松腳里因這棵300多年的老榕樹而命名。 位在巷口的這口井和這棵老榕有密切的關連,40多年前庄民將此井封填,老榕竟逐漸枯萎,經神明指示,重新整理此井,井 水再現,老榕也逐漸恢復生機。 此口井很迷你,口徑只有55公分。 此井位在小巷末端,經主人同意後進入拍攝。 位在小巷的轉角處。 東榮街47號的井已被填平,和平路只有109號,沒有109巷9弄1號,旺來洛263號沒人在家。 此井位在清水祖師壇前方,井水甘冽,是製造豆腐的上等水,早期有20多產人家至此取水。
此井位在方氏宗祠旁,大大的「朝元」二字,看了方氏宗祠碑文才能了解掘井佈施的祖德。 此井也是方家鑿於160多年前因略含鐵質故井水有泛紅的現象。 深坑里40之1號找不到,埤頭里只找到124號的井,其餘全被封填。 王宅古井是第4屆縣議員王吉祥的老厝,井欄外貼瓷磚,旁有水池養魚用。 此井位於前監察委員張文獻祖厝下方。 明德堂為齋教龍華派,光緒20年(1894)花園庄善信劉裕、劉賊、劉侯、劉樹、劉掌、黃瑞、吳土鰲等居士發起興建。 明德堂內有兩個井,此井外表貼上瓷磚,四周放置石椅,沒人說,真的不知道是古井改建的。 明德堂的另一水井是洗石子,上面有重蓋蓋住。
下湖里此古井建於日據時期,口徑74公分。 純樸的農家院子前種了很多蝶豆花,很高興有人造訪,離開時還送我一包蝶豆花。 埤頭里本來有六口古井,四口已填平,一口找不到,只剩下埤頭里124號(孤山)這一口,以厚鐵皮加蓋,需用工具才能開啓,井內仍有清澈的井水。 深坑里有兩口古井,深坑里85號古井遍尋不著。 新光里的這口古井位在咬狗溪公園旁,井壁上有龍頭浮雕。 此井在路拓寬後以鐵蓋保護著,顯示當地人有不輕易封井的習俗。 此井四周都是廢棄用,附近的民宅也人去樓空,表示農村人口外移的嚴重性。 此井以厚重的水泥板蓋住,井內仍有清水,農人以馬達抽取灌溉果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