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05 10:35:57瀏覽7|回應0|推薦0 | |
南瀛古井(7)------- 七股區古井探查 七股區早期為台江內海的一部分,在曾文溪改道後便逐漸成為陸地,到了清朝時期,七股地名的由來是當時有七位從福建省移居來台的居民,在此地共同墾殖一個魚塭,名為『七股塭』、『七股寮仔』、『七股寮』,因此七股一詞便漸漸傳承下來;西元1920年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在七股寮地區設置七股庄、隸屬於台南州北門郡管轄,到了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改設七股鄉,原本轄區曾跨越曾文溪至南岸,後來將土城仔和青草崙地區劃入台南市安南區,直至2010年台南縣市合併及改制後,升格為七股區。
七股區由於是濱海地區,因此地形多為潮汐灘地、潟湖和沙洲,並有許多紅樹林地形,是候鳥絕佳的棲息之地,境內有曾文溪和七股溪流經,其中曾文溪出海口是全世界相當重要的黑面琵鷺絕佳的棲息地,成為七股區的生態環境代表。
七股區是於台市濱海區之一,管轄土地面積約與府城台南市差不多,但開鑿井數甚少,此乃鹽分地帶的鄉鎮共有的特徵,台江內海尚未強化前的後港溪流域,航運甚為發達,算是開發很早的區域,故後港里與城內里保留多囗清代古井,由於當地有習俗「活井不要死埋」的觀念,造成後港里現存的古井數量是七股區之冠,七股區下轄23個里,僅查到12口井,其中後港里就佔了九口,
我們在城內里找古井巧遇當地的長者蘇里長,蘇里長已經是八十多歲的高齡,服務仍然十分熱情,自已不良於行,仍坐上我們的車帶我們去找兩口井,直到與推拿師預約推拿的時間已超過還不肯離開,後來還須勞煩他的兒子開車來帶他回去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古井探查讓我們走入鄉間,進入農村,真正認識這塊土地的風俗民情。 城內里有兩口井都還在。 蘇里長的家,如果沒有他的帶路城內里的兩口古井很難找到。 城仔內19號的古井位在蘇姓祖墓旁。 墓和井之間有一條排水溝,井在溝南,墓在溝北。
十年前的照片。 此井口徑有93公分,始建於清代。
底層可見到薄甓磚。 井內仍然有水,但長期沒人使用,長滿藻類。 據里長口述,當年附近的井水都略帶鹹味,唯獨此口井水清冽甘甜,水源又充沛,附近居民爭相取用,甚至有遠方的人駕牛車來取水。 城內里的鎮山元帥東北方也有一口古井 此井原本是西拉雅族蕭瓏社潘姓用井,水質優良,但隨著潘厝敗庄,庄民四散,已廢棄多時,無人問津。 口徑63公分,薄弧形磚為壁,始建於清朝。 水質已惡臭。 里長嬤也熱衷帶路。 仔細研究一下。 城仔里還有一口居民尊為「神井」,卻因開闢馬路只剩下兩個「喘氣孔」。 此井就在這戶傳統三合院的門前。 早年後港臨近臺江內海,後港溪在此形成港灣傳言大船可直接進入「後港碼頭」,當時後港區可是繁榮富庶的地區。
後港里本有九口井,這次只找到三口井,其餘都被填平不見了。 港東楊啓是個成功的商人曾在後港區購置田產,並興建一座三落百二門的華麗宅厝,此井是當年使用的井之一,當地人稱此龍井為聖井。 每年農歷6月20日楊府元帥聖誕,信徒浩浩蕩蕩至此井取水。 此井建於清代,口徑47公分。 信徒在聖井旁以大理石豎立「興安宮楊府元帥」。 此井是昔日楊府虎井,已荒廢不用。 此井建於清代,井口徑有42公分。 十年前虎井的照片 此地本有一口清代古井,因多年不用,已淹沒在草堆中, 此位阿嬤憶起當年到此井挑水回家的過程,還歷歷在目。 港西46號的這口井,如果沒有這位蔡先生的協助,根本無從找起。 雜草砍了十多分鐘,才看到井口。 井內仍有水,但井水已發臭。 大潭里這口井位在24鄰61號附近。 大潭里謝仔寮寶佛堂有一口井很不好找,甚至很多當地人也不知道寶佛堂在那裏? 井的位置在寶佛堂金爐的前面。 已被雜草淹沒了。
井內仍有髒水。 七股尋井就在寶佛寺前告一段落。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