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12/20 08:33:07瀏覽19|回應0|推薦0 | |
左營的鳳山縣舊城是台灣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城廓古蹟,登上城牆可以體會古時軍事防禦的嚴肅氣氛,明明位在左營,為何叫「左營鳳山縣舊城」,其原因是清代左營地區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城,原先為土城,現今看到的舊城(石城)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土城改建,道光六年(1826年)完工。由於後來林爽文事件時,在南部呼應起事的莊大田勢力攻破鳳山縣城,之後官署等遂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區)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因此相對於「新城」,左營舊城就被稱為「舊城」。
鳳山縣舊城的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和拱辰井現已訂為為國定古蹟。民國103年3月,自助新村拆除過程中發現西門城門座以及城牆遺跡,並於103年5月提報至文化部,請其審議指定為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範圍。
鳳山縣舊城是台灣第一座以土石建造的城池,日本統治初期,左營舊城的命運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隨著軍事南進政策的推展,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軍將左營港(原名「萬丹仔港」)建為軍港,且在後勁設第六海軍煉油廠。為了保護左營軍港,居制高點位置的舊城及龜山,於昭和十五年(1940年)時被畫為軍區,將舊城內的左營莊役所、寺廟、舊城教會,及居民五十餘戶,全部強制遷出,導致城內文物蕩然無存。戰後,國民政府還是把舊城之北門、東門及龜山畫為軍區,並在城內設置海光三村、勝利新村與東自助新村三處眷村。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八月十九日,內政部公告,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壕並包含北門外之鎮福社和拱辰井為一級古蹟。
![]() 南門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左營大路、中華一路、鼓山一路交叉口,是地當左營交通要道,今闢為圓環。 ![]() ![]() ![]() 建於道光乙酉年(西元1825年,道光五年),已經快兩百年了。 ![]() 重建的城樓卻將屋頂由清代的「三川脊」型式建為錯誤的「歇山頂」型式。 ![]() 原先的城門是清代的「三川脊」型式。 ![]() 民國五十年(1961年)八月,城座在陳啟川市長任內重修時,不但在城門四隅加建鋼筋混凝土柱,也重新建造原於日治時 期便已消失之南門城樓。 ![]() 南門由城內看是寫啟文門。 ![]() 牆垣的砌法是以珊瑚礁石砌築,為一種較不具規則性的亂石砌。 ![]() ![]() ![]() 西門門額及門閂原保留於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交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 目前西門附近尚存百餘公尺之城牆遺構,民國100年(2011年)經公告增列為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之一部分。 ![]() ![]() 有階梯可上城牆。 ![]() 城牆上有一日本神社遺址。 ![]() 西門段城牆更因日治時期都市計畫道路開闢及左營軍港建設,屢次遭拆除,僅餘約130公尺之城牆,位置在原西自助新村內。 ![]() ![]() ![]() 城牆上的磁磚是因曾被居民改建為住宅所留下的痕跡。 ![]() 目前也是居民散步及運動的場所。 ![]() 民國103年在眷舍清除後,已可看到城牆矗立的風貌。同年3月14日,更進而發掘出已經拆除的西門城門基座及更多城牆遺跡。 ![]() ![]() 鳳山縣舊城東門,名為鳳儀門,位於高雄市東門路與城峰路交叉口,永清國小後方。 ![]() 東門城門座面寬16.9公尺,深8.3公尺,城門外緣設有女牆(城垣上的小矮牆),女牆下方施有彩繪。城垣上有九個雉堞(女牆上用磚砌的凹凸狀短牆),而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形,雉堞中間皆闢箭孔,是城上士兵用來窺敵之處。 ![]() 早些年由於東門為海軍龜山要塞廢品庫,故被定為禁區,以致東門乏人維護,城上藤葛蔓生。 ![]() 東門的城牆保持較具規模,城門兩側仍留有城垣數百公尺。 ![]() 城外的護城河尚保持完整,護城河上有橋跨過。 ![]() 東門城內及城牆周圍已闢為一帶狀綠地。 ![]() ![]() ![]() 晨暉下夕陽中,此處成為居民散步的最佳場所。 ![]() 馬道皆鋪以紅磚。留有踏道入口,且踏道入口之門型建物仍在,實屬難得。 ![]() 目前維修中。 ![]() 東門牆的水關,又稱水洞,是城牆底部連通城內外水道的設施,洞口以石條間隔,以防敵人由此處爬進城內。 ![]() 拱門內外均嵌花崗石雕門額,外門額題為「拱辰門」,內額題「北門」,字跡雄渾,上款為「大清道光五年榖旦」,下款「督建總理吳春藏、黃化鯉,督造總理黃耀漢、吳廷歲」。 ![]() ![]() 鳳山縣舊城北門,名為拱辰門,形制、規格與東門相似。 ![]() ![]() 北門外壁門洞兩側各塑有一尊門神,是臺灣古城牆中的孤例,也是觀賞北門的重點。 門洞左側之門神為「神荼」,右手持鐧、左手執鎚;右側為「鬱壘」,右手執環、左手持硬鞭;高237公分,寬116公分,以螺灰殼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繪及墨線。 ![]() 北門城門座面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城門座石砌以六角蜂巢式堆砌為主,門面前緣磚砌雉堞有九個,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狀。 ![]() ![]() ![]() ![]() 兩側設有磚階梯通達城牆馬道。馬道為士兵行走、偵查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磚石,利於行走。 ![]() 北門城上的砲台。 ![]() 鎮福社(百年土地公廟),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位在鳳山縣舊城北門口。目前已列為一級古蹟, ![]() 鎮福起初為土塊結竹結構建成的,且甚為矮小及簡陋,主祀福德正神,曾經歷多次重修、擴建。在道光五年(1825年)與鳳山縣舊城同時整修,並與鳳山縣舊城同一石材興建。 ![]() 鎮福社在鄭成功渡臺開基,置萬年縣於興隆里,設縣之初,即已建廟。 ![]() 「鎮福廟」的沿革。 ![]() 人行道中有一圓形鐵蓋不是地下道的人孔蓋而是拱辰井。 ![]() 拱辰井正對左營舊城北門(拱辰門)外,因此稱「拱辰井」。明清時,舊城埤仔頭街為重要的市集地點,經由南海大溝登岸的外海船隻,均聚集於此,商業外貿興盛,當時附近居民都以此井為飲用主要水源,相傳泉水長年不竭,還能醫病。 ![]() 二次大戰後,這口井不再湧出水。1986年1月遭撞擊後,同年4月23日拆除,並以「鐵蓋」保存,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 ![]() 看看拱辰井的歷史照片(一九八五年八月,內政部核定公告,左營舊城含東門、南門、北門與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的鎮福社與拱辰井,都為國定一級古蹟。)卅多年來,拱辰井的鐵蓋還畫上斑馬線,每天任由路人踩過、車輛輾過,許多走過斑馬線的年輕人,根本不曉得腳踩一級古蹟,讓地方耆老不勝唏噓。 ![]() 欲深入探索鳳山縣舊城可至見城館。 ![]() ![]() ![]() 原本城門的式樣。 ![]() ![]() 鳳山縣舊城的土城和石城。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