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04 07:59:10瀏覽106|回應0|推薦0 | |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6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此一戰役造成臺日兩方的重大傷亡,有數千日軍感染霍亂等疾病而死,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俱以上」;據推測乙未戰事陣亡的台藉人數至少有14,000人。
這場戰爭中日軍最順利佔領的兩個城市是台北和台南。初始,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7日進入台北,日軍從登陸至佔領首府台北城僅花十日, 其原因是有些臺灣人如台北城辜顯榮選擇和日軍合作,或幫日軍開路,清除臺灣反抗力量。在台南方面是由英國的傳教士巴克禮率領府城士紳迎接日軍進城。巴克禮迎接日軍進城的過程如下:1985年10月20日自述如下
「太陽剛下山,宋忠堅牧師(Mr. Ferguson)和我帶有超過府城100多人簽署的請願書向南出發,去見日本人。我們想因為是晚上,鄉村可能被打擾。我們有19個漢人的護衛隊,但因怕激動日本人,他們完全沒武裝,甚至連煙斗都不敢帶,我們走了4、5英哩,都沒遇見任何人,直到(日軍)營地附近。突然被日本哨兵攔住,有數人馬上圍起來商量,其中一人會講一些英語,走近來跟我 們講話,他們將我們帶到二層行(Ji-Chan-hang)庄內,不多時候,我們被引介去見一位軍官,他很有條理的記下我們的訊息,然後告訴我們必須去見更高階的軍官,我們覺得連喝茶也都感到緊張,雖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關卡,但都得到禮遇,最後我們會見了南部軍團總司令,乃木(Nogi)將軍本人,他問我們是否準備好,可以立刻出發當前鋒,照我們的承諾,給他們打開府城門。
大約清晨3點半,我們躺下休息了一下,在大約5點時刻馬上起來。然後日本官方告訴我們,我必須先回城裡去傳達訊息,「只要他們安靜地投降,無論男女都不 會被傷害,但若有任何叛逆行為,全城就會被燒成灰燼。」宋忠堅牧師被留下與日軍一起進城,他很擔憂漢人是否會食言,很高興的是一切都平靜地結束了,台 灣府城被和平的佔領,雙方連一個傷亡都沒有,日軍是在21日上午8點進入府城的」。
當時巴克禮一行人是由小南門城出發,沿著鳳山方向往南前進,走了4、5英浬(1英里約等於1.61公呈)都沒遇見任何人(可能是戰情緊張,居民避難去了),接近二溪畔才被日軍的哨兵攔下,經過層層的檢查和會談後才見到了司令官乃木(Nogi)將軍本人,並於次日(10月.21日) 帶領日軍進城。
108.01.02我們依照巴克禮迎日軍的記錄,騎自行車再重返原歷史,出發也是由小南門的遺址(目前是開山路和樹林街的交叉口) 出發,沿者開山路再接大同路經過奇美博物館接仁德二仁二路通過台86線到嘉南大學前右轉南155線(二行一路),行了200多公尺就到達二層行清王宮(始建於嘉慶三年(1798年)),距離7.8公里,與巴克禮自述的4、5英浬相近,廟前就可找到鐵牌標示「巴克禮特牧師二層行日軍營地會談之歷史場域」,此地就是巴克禮遭哨兵攔住,並與日軍初次會談的地方。通過二仁溪上方的二層行大橋後右轉中山路二段145巷就可找到太爺蘇家古厝,古厝前有標示「巴克禮、乃木會談之歷史場域」,乃木在此古厝與巴克禮會談,乃木將軍當晚就是住在太爺古厝正廳左邊的小房間內,直到10月22日才進入台南府城¬。
1895年至今年2019年已有124年了,我們做個今昔之比,小南門已於1917年被拆除。府城往南的羊腸小徑已變成康莊大道台一線,二仁溪的清王廟改為清王宮,廟的規模也變大好幾倍,二仁溪從沒有橋樑的野溪變成有堤防有橋樑的溪流,乃木住過的蘇家古厝依然存在,但也是經過好幾次的重修與整建。至於巴克禮率領地方仕紳引日軍入城,使得府城好幾萬人的生命財產得以免受損傷,有人贊許,也有人認為是沒有骨氣的行為,不管怎麼說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我們無能也無需加以改變。
巴克禮在1895年10月20日太陽下山後才從府城小南門出發去會見日軍。 臺灣府城小南門,別稱「鎮南門」,建於1725年,定型於1776年。小南門早期是通往鳳山及高雄的要道,也是巴克禮牧 師於1895年帶領日軍進城之處。小南門最終於1917年被拆除。(存於成功大學的小南門門額) 台南19位士紳委託巴克禮博士、宋忠堅牧師協助,一行人晚上從小南門出城,在暗夜中戰戰兢兢地走向日軍駐紮營區,成功面會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並讓日軍決定和平入城,也讓台南避免戰火浩劫。(2017-10-20重返歷史場景) 小南門遺址在台南大學附小裡,現在在樹林街和開山路口有一方石碑『臺灣府城小南門遺址』。 2019年1月2日我們三人依據「巴克禮迎日線」,再走一遍並探訪當年的場域。 開山路接大同路一路都是繁榮的街道,與巴克禮描述的「我們走了4、5英哩都沒遇見任何人。」有極大的差別。 走了7.6公里就進入二行里(二行村),高措乾在台灣府志津渡條記有:「二贊行渡在文賢里,夏秋小船濟人,春秋則架橋,橋南屬鳳山縣界」,據此推測日軍可能架橋渡溪。而昔日之渡津在今清王宮之前。 清王宮舊稱清王廟,其由來據說是過去有明鄭部將鎮守此地時身亡,葬於此處後威靈顯赫、有求必應,因而被當地居民供奉。又有一說是此處過去曾有明鄭的文官進士「楊大陣」之墓,因當地居民感念其功績而時常參拜,久之頗為靈驗,後來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有官員董泳也到此墓參拜,並提議建廟。此後屢有修建。 清王宮沿革誌 清王宮前的廣場榕樹下立有「巴克禮特牧師二層行日軍營地會談之歷史場域」鐵牌,此地就是巴克¬禮遭哨兵攔住,並與日軍初次會談的地方。 巴克禮一行人是走路去會日軍,我們是騎車去見歷史場域。 從二仁溪畔回看清王宮,可見到腹地相當廣大,當年日軍的前衛部隊至少有數千人在此紮營。日軍在5月29日登陸後,由北往南推進,到了戰役後期逐漸逼近臺南,並在枋寮及布袋嘴又增援兩隻部隊上岸,預計在 10 月 23 日於臺南周邊集結後三方包夾,與安平港外艦隊一同對臺南發動總攻擊。 圖中的舊台一線(日據時代所建),據推測當年可能有便橋,日軍由便橋上岸。 當年的二仁溪沒有堤坊,渡溪更困難。 二層行清王宮和太爺蘇家古厝分別在二仁溪的兩岸,乃木希典是部隊總指揮,當然在後方比較安全。 我們騎車由二層行橋過二仁溪, 二仁溪位於台灣西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舊名為二層行溪,取自中下游聚落名。亦為高雄市與台南市的界河,源於高雄市內門區木柵里山豬湖(海拔460公尺),主流長度約63.20公里。 進入湖內太爺里。 據太爺蘇氏族譜記載: 明永曆年間開臺祖蘇伍與諸兄弟東渡,蘇伍定居該地為業主,並招佃開墾,是為太爺庄。 庄民以蘇為主要姓氏,與茄萣鄉白砂崙、路竹鄉大社的蘇姓同源,祖籍為福建泉州同安縣13都 岩子口嶺下田頭社,開臺祖蘇伍隨任職於鄭軍的二兄蘇全渡臺入墾該庄。 據說蘇伍的五世孫蘇應元(1805- 1856)連中文武秀才,其子蘇獻琛(1847-1894)亦中文秀才, 因此蘇家在財勢均為一方之雄, 至清末實施民間聯庄自衛時,自然被推為聯庄總理, 因本庄為聯庄總理太爺所居之地,因名之為「太爺庄」。 古厝前有標示「巴克禮、乃木會談之歷史場域」。 內容描述巴克禮與仍木希典會談的歷史場域,為高雄市湖內區太爺庄的蘇應元大厝。 厝前的大埕當年的瓷磚被當時日軍的馬隊踏破好幾塊,目前已鋪上水泥了。 老厝目前已不住人了。 人去屋空,屋內堆滿雜物。 乃木希典在1895年10月20及21兩個晚上都住在這間古厝,22日等日軍前鋒部隊在府城安頓好一切後才進城。 這一條就是巴克禮從習府城小南門出發,去會見日軍的路線圖。 至於巴克禮率領地方仕紳引日軍入城,使得府城好幾萬人的生命財產得以受到保護,有人認為有功於府城,也有人認為是沒有骨氣的行為,不管怎麼說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我們無能也無需加以解釋改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