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11 09:24:11瀏覽24|回應0|推薦0 | |
新營區在明鄭時期是鄭成功為反清復明,士兵屯營處之一,包括「新營」、「下營」、「舊營」、「柳營」、「林鳳營」等等,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明鄭時期曾屯營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新設屯營,並以「新營」為名。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變革,改制為(台南州新營郡新營街)〞戰後依此易為“新營鎮”,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制為“新營市”,台南市改為院轄市後更名為新營區。 新營區下設23里:嘉芳里、忠政里、民權里、三仙里、民生里、民榮里、南興里、中營里、大宏里、王公里、土庫里、埤寮里、護鎮里、南紙里、太北里、新北里、新南里、新東里、興業里、太南里、五興里、姑爺里、永平里等,據「南瀛古井誌」記載總共有52口古井,10多年來社區不斷的開發,古井不斷的減少,截至目前(108.01.06) 為止,僅剩31口古井,而且還在減少中,大部份古井已加蓋,或重物壓住,不再使用,僅有少部份的井上加裝抽水機,以便抽取井水灌溉農作物,也有幾個井,到目前為止還可用水桶汲水。
在探查水井中我們發現有古井的地區,大都是人去屋空,房屋破舊不堪,年青人大多離家外出找活路,僅留少數老年人固守家鄉,在探查古井的行程中我們彷彿又回到以前的農業社會。
鐵線里是新營區最古老的聚落之一,當地地名在荷蘭時期稱為Terramisson,而在清康熙年間,「鐵線橋」三字便已經確定出現,鐵線里之名來自里內大莊「鐵線橋莊」(今1-12鄰),「鐵線」一說是因為當地興建橋樑時有用上鐵線固定竹篾,橋因而名鐵線橋,莊名因此得來,2018年1月29日,併入五興里,被當地人稱政府不尊重歷史。
新營區姑爺里的開基祖楊瑞璉,相傳是鄭成功的妹婿,鄭成功的妹妹鄭婉下嫁楊瑞璉,人稱「楊姑爺」,姑爺里(俗稱姑爺庄)即因他而得名。在楊姑爺最膾炙人口的傳說中,相傳當年鄭婉下嫁時,鄭成功允諾楊瑞璉縱馬3日3夜,所到之處盡為封土;目前楊家後代住在姑爺庄的尚有30多戶。
太南里利用空屋打造社區景點。 始鑿於清代,口徑僅48公分,是淘製的‧加高井欄,原本的老屋已倒塌。 建於清代,水泥函管,口徑64公分。 建於日治時期,口徑69公分。 建於日治時期,井口直徑69公分。 井水仍可用。 太北里這口井在瓜棚下,仍可汲水。 始建於清代,口徑有67公分,井旁有井環。 民族路51號王宮廟的這口井建於清代,口徑有83公分, 吳興里這口井因開路被改成長方形,始建於清代。 這口井已被用鐵蓋封住。 這口井被鐵架壓住,不再使用了。 建於日治時期,井的周圍有井環。 井壁是水泥函管,口徑53公分。 此井在建屋時已被填掉。 戰後開鑿的,水泥蓋壓住。 姑爺里50號屋左屋右各有一口井。 這口井還在使用中,用馬達抽到水塔再以水管灌溉農作物。 這口井仍在使用中。 建於清代口徑78公分 這口井很大,口徑96公分。 本來有數十戶人家使用的大井,如今已廢棄不用。 雜物堆中的古井。 鐵皮蓋住的古井。 貼上瓷磚的大井位在延平路112號真武殿香客休息室內,請服務人員開門才看得見。 建於日治時期,口徑66公分。 井旁有井墘,仍在使用中。 這口井位在門口,呈半月刑,屋主帶我們看他家的古物,老鐘、石磨、石臼。 始建於清代,老屋內還有老人住。 鐵架保護著的清代老古井。 屋主陪我們看古井,並講述古井的種種往事。 白鐵皮蓋住的老古井,留有三孔透氣。 鐵皮下就是古井。 這口井仍在使用中。 已被填平,看不到井。 鐵架蓋住的井。 鐵線里是新營區最古老的聚落之一,當地地名在荷蘭時期稱為Terramisson,而在清康熙年間,「鐵線橋」三字便已經確定出現,鐵線里之名來自里內大莊「鐵線橋莊」(今1-12鄰),「鐵線」一說是因為當地興建橋樑時有用上鐵線固定竹篾,橋因而名鐵線橋,莊名因此得來,2018年1月29日,併入五興里,被當地人稱政府不尊重歷史。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