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書會吸取教養能量
蔡淑媖【全文轉載自國語日報96/5/15 家庭12版】
我手上有一本薄薄的書,是拍賣會場一家舊出版社的回頭書。這本書多年前我們曾經討論過,內容以親子對話為主,看到它在拍賣,我一口氣買了三十多本。
在帶領學校義工媽媽進行讀書會時,我大方的送給她們每人一本。我們一邊讀一邊討論,一邊檢驗自己的作法,每個月聚會一次,讀得很少、很慢,但是,過程中,她們卻有不錯的收穫。
我們從了解孩子問話的涵義開始,研究什麼是「有效對話」,如何在生活中實現。有位媽媽分享:「我家的老二個性害羞,做事常常猶豫不決。每次問他話,他都支支吾吾,我又沒耐心,所以常因此生氣。那天,先生要帶小孩去大賣場,老二想去又不想去的賴在那邊;以前遇到這種情形,我會生氣的說:『你到底要不要去?我數到三,大家就走,不等你了。』結果,幾乎每次都是大家出門去了,他留在家裡哭。這次,我沒有那樣做,我蹲下來問他:『你是不是希望媽媽也去?你不想離開媽媽,是嗎?』他點點頭。我很高興說中他的心事,就安慰他:『因為媽媽走不開,所以不能跟你們去。這樣好了,你如果想我,就打電話回來,媽媽會在家裡等你。』後來他就高高興興的跟大家出門了。我想,是我處理了他原本不安的情緒,他才能放心出門。」
雖然小孩大多喜歡問東問西,可是也有許多個性害羞的孩子,不善表達想法,讓大人摸不著他的心思而傷透腦筋。我在跟她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大多數的家長都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只是常用錯方式溝通,產生無效的對話,以致情況無法改善。
家有特殊體質孩子的阿美分享:「我們家老三心裡很不平衡,說我比較疼弟弟。我常跟他說道理:因為弟弟生病,所以我們要一起照顧他。他總是噘起嘴:『好吧!』然後別過臉,忿忿不平的用脣語說:『每次都這樣。』前天,他又跟我抗議,這次我抱著他說:『弟弟是我們的寶貝,你也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媽媽也疼你呀!』結果他竟然掉下眼淚,我才知道他有多麼委屈,以前是我用錯了方法。」
我不是教育專家,也不是輔導老師,可是,這樣的聚會討論,卻產生了這麼好的效果。這是誰的功勞呢?是書的功勞,也是團體的功勞。
「書」不一定要很快的看完,尤其是談理論的書,看過了不代表全部了解;看懂了也不代表能夠運用。讀書會的成員有這個共識後,大家才會願意用心去研究、實踐,而不是分享讀後心得而已。
「教養子女」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任務。有些媽媽追求各種派別的教育方法,到處聽說明會、參觀學校,甚至把孩子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上課。其實,最重要的教育場所是家庭,影響孩子最深的教育者是父母,只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做。
讀書會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讓大家藉由共讀,檢視自己教養子女的經驗。面對親子教養的問題時,透過好的理論依據、在成員互相支持下,大家各自回去家中努力實踐;而媽媽追求成長及願意修正的態度,其實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了這個身教的效果:兩個女兒經常思考與反省,不管在人際關係或是學校課業上,她們因為這個習慣,替自己解除了許多焦慮,也建立了信心。
希望大家把握參加讀書會的機會,讓自己不斷成長。
很棒的分享經驗,從別人的經驗中檢視自己的作為,好或不好?答案全在自己心中。像這樣的親子教養關係的讀書會好棒喔~可惜,自己假日常常往野外跑,沒有用心在親子教養的學習和分享當中。
很喜歡炫蜂團的伙伴分享這類文章,恬靜平實~讀來淡淡回甘,感覺很棒,有充電的收穫。
我好像也像文中的媽媽一樣,日子過匆忙混亂,對於孩子的情緒問題,硬是要用自己慣有的處理方式,從來沒有放慢腳步,低下身來聽聽孩子的聲音。孩子木訥不會表達,在快速的節奏中常常隱沒了他的想法和創意,唉~想來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