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一个故事从平衡起步,然后经历不平衡,最后又达到平衡。就在这样的一波三折之中,故事情节不断转化,也不断向前发展。这样读者就读完一个故事。《巴黎圣母院》简直太符合这个模式了!在爱丝美拉达生下以前,巴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孚毕斯有自己的未婚妻,克罗德苦苦但很平静地追求自己的学问,卡西莫多也满心欢喜的敲着大钟,这个巴黎是如此平静和美好,这是一个平衡的世界。然而,爱丝美拉达降生了,世界也开始了不平衡!她的产生确实有一点传奇的味道,母亲当妓女好好的,突然想要一个孩子并如此珍重她,而她又莫名被埃及人带走,当她再次出现,已经15岁了,然而故事真真正正开始了转折。克洛德无法好好学习,孚比斯不在忠于自己的未婚妻,卡西莫多也不再安心敲钟了,而她的母亲因为一些误会甚至在黑屋里作隐修女.....是的,这一世界彻底疯狂了!!这一不平衡发展到高潮,最终引发一场浩大战争,六千无赖汉、国王、所有的主人公都卷了进来,她,艾丝美拉达就是祸乱的根源!!最后,当克洛德和卡西莫多都死去,巴黎又平静了。然而,充沛的感情、生动的细节、精确的建筑描写,让本书充满了趣味,绝不会产生阅读疲劳。
克洛德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他就是巴赫金所说的一个很典型的复调人物,当作者对他进行外聚焦描写,他的行为是可恶的,读者都会憎恶他讨厌他,然而当作者的描写笔调转向内聚焦时,他的经历和遭遇又让读者怜悯不已。雨果这样写的结果,便让克洛德这个人物在读者头脑中充满了思考的张力,该怎样看待这个人物呢?也必然是仁者见仁了,然后,在人们的千古争议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演绎中,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就这样,克洛德就得到了永生!其实在我看来,克洛德是一个悲剧人物,我是怜悯他的,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还被摔死在屋顶。雨果甚至在卡西莫多把他摔下去以后,对他在建筑上的挣扎作了大段大段的描绘,为什么?也许是连雨果都心生怜悯,不想让他死去,随着克洛德不断的挣扎呀挣扎,雨果也在该不该让他死的问题中挣扎,还是让他死去了......因为,雨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