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關知識分子,文人與白話文文青的省思
2023/06/26 18:28:37瀏覽132|回應0|推薦5
1.
在談論metoo中的文化問題的時候,有友人談到知識分子的使命問題。
關於知識分子的使命,這一說法,青年時代我曾津津樂道,但是現在我已經絕對不再使用。這個“使命”說來自基督教文化,傳道文化,而不是古希臘文化及其思想。因為知識分子,憑什麼有教育別人的使命——憑認了幾個字、讀了幾頁書?
按照古希臘哲人的探究態度,知識、知識人都是需要質疑的。古希臘先哲們的態度即如當代科學哲學家波普所明確地承認的:知識分子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這是來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的觀點,蘇格拉底借用刻在德爾斐神廟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知識分子首先要認識自己,要知道自己無知。
人如果承認,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人創造的一套符號,人固有的感知逐漸得到的“知識”,人就知道自己所知至多是自己符號系統創作的一二。
就這個意義,我現在更願意說,我們所使用的西方的思想方法,西化後的白話文的符號系統及二元化的認識論,決定了——知識分子的追求是知識,二元的思想基礎更決定了這個追求是辨析性的,而那些個有“使命”的所謂知識人的“使命”正是我們辨析的對象。這也是我省思了這一問題後認識到的,知識分子的對手首先是知識分子!只因為政治禁錮、禁止了他們的知識努力,極權主義社會的知識分子才一定會面對政治。但是政治事物并不是知識分子的關心及努力的基礎或者說是目標。
其實,究其實那些有使命的人應該說已經不再是“知識分子”,而是“使徒”,即我近年來在文化研究中常常使用的,稱那些為了一個目的服務的意識形態分子、黨徒為“世俗教士”。所以“知識分子的使命”,在我,現在是被稱為“知識分子的知識努力”,知識工作,知識分子即是求知。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文人,中國文人不是知識分子,而是文化了的人,他活著的性質、追求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中文這一套符號系統,以及對天地人感知的方式所決定的。
一定如此!

2.
在貝嶺事件中由於貝嶺找到了十五年前,他和那位女文青戀愛性的交往中的一大批信件,這一帶有感情及性幻想性質的交往,竟然堪稱是極為精緻的文青式的白話文獻。而與此同時有幾位在這個事件中匆匆地口不擇言地攻擊貝嶺的人,則牽扯到貝嶺近年來寫詩很少的人指責他是以流亡詩人的名義騙色騙利。如此就涉及到對於文青文學愛好者及所謂白話詩人的看法。
在我看來,文青文學愛好者以及所謂詩人的出路一定是:要麼如貝嶺,一條內陸河,要麼如孟浪豪言氾濫,要麼則是如那些置身於意識形態潮流,政治社會效應的意識形態分子,錯把政治性的社會效應當作藝術。至於為什麼五四後拉丁化的中文不可避免地走向這樣的結果?這已經是當代中文文學及藝術必須面對及思考的問題。
這一問題,早就非常明顯。因為北島“們”比貝嶺們衰落的還快。離了七十年代中期,凡是不敢置身於社會及政治,想名利而懼怕任何風險者,結果是後來寫不出一句像樣的、有影響的句子,更遑論清新雋永,詩情畫意。北島可取一點的不過是沒有徹底淪為意識形態分子,然而卻戴上了紅領巾。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們的前輩,老杜(杜甫)、老蘇(蘇軾)乃至白居易、劉禹錫、陸游……,亦如陳年佳釀,越老味兒越濃,情越厚。
記得馬建的岳父英國樂評家德魯(David Drew)說過,人的幸福就是寫出有意義有節奏的句子,他說的是西文。對於中文來說,——文學、語言的藝術,精神思想的造詣,就在於寫出有音樂和圖畫美,境界飄逸的文字!——那才是中國文學,而不是Literature-文獻!
經驗歷史告訴我們,五四後拉丁化的中文,白話的literature,姑且稱之為“文學”,尤其是白話詩,竟然沒有一個作家、詩人越走越厚,越高標逸韻,這充分證明這套符號系統的質地,所能夠勝任的事情——結果至少到目前顯示,它不是釀酒佳材,釀不出最好的中文詩歌!百年歷史已經證明,白話文不過是一種類工業化速食!
杜甫詩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百年來的白話文運動中,無一人有此傾向,反之卻比比皆然。
如是而已!

3.
關於貝嶺事件引發的——兩個典型的文青的虛幻愛情十幾年後的不同走向,讓我想到五四後拉丁化的中國所謂文學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傳統中文意義上的文學,而是西文literature,“文獻”的發展走向問題——它離了政治及社會就迷失了走向。對此更進一步的思索讓我想到:
對於藝術及思想追求來說,最根本的是基本的感知及對其工具,如對語言的把握。
而這又讓我想到,我們為什麼需要傳統中國文學、詩歌,古典音樂,且永遠需要,永不會過時,因為它們涉及的是基本的感知及載體及其的展開。所以只要有人及其精神的存在,它們就絕對不會過時!
與之相反,觀念藝術,拉丁化中文文字後的所謂藝術,文獻性的文學、意識形態化的小說及詩歌,各類以論帶史性的觀念藝術,他們無法和前者相比——不是直接的、永恆的存在,因為他們是基本感知及載體被改變後的產物,是間接存在。
這個認識是我進而想到對於基本樂器、相機的愛好與中國古語——玩物喪志的說法。
對於基本樂器及相機的愛好是人的感知的延伸展開,拿捏及把握它們,不會喪失基本性質的那些感知與進取,所以不會玩物喪志。它們會幫助及擴展人的追求,人的教養及思想精神。
而這同時也讓我想到,我們的先賢,典型的中國文化對於人性的深切揭示,“玩物喪志”、“玩人喪德”!書經旅獒言: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其大意是:人品決其所有物的貴賤。有德者能抵禦任何詆毀。……能夠不受耳目奴役者,才能在任何時候堅定。
玩人者必道德淪喪!玩物者定志向迷失!志向有道才會安然;言語道合才能相通。……不做損害有益事的無益小事方能成大功。
是以,它從兩個方向,兩種文化告誡我們:
在涉及異議人士的性平事件中,還有一個做人、量才層面,它直接導致這些人是成事者還是敗事有余!
在文學、藝術及思想文化層面,則是必須返回基本的問題,基本的感知及訓練,沿襲傳統給我們留下的在此基礎上的豐厚遺產,才是尋求有意義的人生及創造的基礎及起點。
切莫自欺欺人!

2023.6.25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anyi2012&aid=17948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