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章分享】購屋風險,實價登錄揭露
2013/06/14 15:20:20瀏覽2008|回應0|推薦8

購屋風險,實價登錄揭露

 

  從民國1018月開始,台灣開始推動實價登錄新制。所謂實價登錄簡單來說,就是建屋交易時將交易實價在官方上登錄,以供查對。原先台灣房地產之實際價格,是個黑盒子,買賣雙方若是不公開或說開,外人只能依各種跡證判斷,不易得出其實情,現在市場價透明化之後,黑箱被照入明亮光線,將是一覽無遺,相信以前膨風開天價之亂象將減少,對房價之發展有良好之影響。

 

  不動產交易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30日內,委由地政士、仲介業申報登入,賣方不必申報;若申報不實或逾期未申報登錄者,可以處315萬元罰鍰,至改正為止。至於未經仲介買賣之房屋,需於30日內自行申辦實價登錄。又民眾有自然人認證,發現資料有誤,可自行上網無限次修改。

 

  實價登錄是房地三法之重要政策之一,目前尚未實施實價課稅,民眾不會覺得有何影響,但登錄之價格遠比政府公告之地價高出甚多,由於現在之地價稅、土地增值稅係以公告價值課徵,房屋稅、財產交易所得稅則以房屋評定現值課稅,實際上可能僅為市價之二至五成,未來因實價登錄將連動增加稅捐,有可能多繳一到三倍金額,這是新制帶來之效應。

 

  推動實價登錄之實際成效,有不同看法,有認為會高價低登、低調因應;有則認為會低價高登、抬高房價,有則會利用時段逐步舉高登錄,拉抬買氣,有則認為當登錄價不一時,消費者心存觀望,遲不下手,再者過多之偏高登錄或不實交易混充其中,市場又過度誇大個別商品或地段價格,容易誘導民眾誤認價格,如因之造成登錄價失真,對整體交易市場未必有利。

 

  從登錄以來之觀察,北中南各地之房價交易額比一般認知或預期價為低,而且各地商圈、市鎮、特定區域之房價也有相當落差,即使小區域之房價也有相當差距,而豪宅登錄之情形不多,不易印證其實際行情,而外在環境與條件不佳者,其交易價不低,有專家提出警訊,登錄價與實際交易額不盡然昭合,小心人為操作抬高,於查閱時,宜予辨識。

 

  陽光使黑底現形,不動產交易實價可適度揭露真實下,首購族貸款將受影響,賣方所得稅提高30~40%,投機客炒作空間縮小,再者房地產價格將被迫現形,對賣方而言,不易隱晦資訊,無法利用對方之不明內情,資訊無知等情形,揮出好球,賺取好利潤。而買家則蒐集所有透明化之房價,比對交易房屋之周遭行情市價,掌握有利於己之籌碼,在判讀上,居有利之地位。

 

  買賣之前,首先要弄清實價登錄之意思,弄清實價登錄之目的,再查知所要交易標的之登錄價。內政部設有「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簡稱實價網)可供查閱,有意買賣之前,不妨耐心上網查看,並找出近10年以來房地產交易紀錄,不厭其煩比對,查閱交易標的越多,資訊越公開,而且要記得與房仲業之出價、買價細心對照,認清時間、地點,事先在心中有盤算之價格,訂下相當底價,以便在交易折衝時,臨危不亂,臨變不驚,買到較便宜價錢。

 

  在擇定交易地區、交易房屋時,了解當地究係買方市場或賣方市場,是交易活絡地段或一般情形,是搶手之標的或普通交易市況。一般而言,買方可從向下殺價方式與對方周旋,試探對方出手交易之急迫度、價格之堅持度,利於採取有力之對策。

 

  事實上,有經驗之房市高手,服膺一個基本法則,就是地點,地點最後考量還是地點,因之,實價登錄後仍不脫離此原則,從交易路段、交通順利、人群聚落、住家風格、文化水平、社區意識…等評量,地點之優劣、附加價值,未來脫手之俐落性,當然交易房屋之樓層、樓次、樓高、屋齡、公共設施、附屬設施、車位…等,也是重要之考量因素。

 

  依以往交易案例出現:賣家對房價拉高,對建屋實際坪數、公共設施比例、車位性質與面積、樓頂加高一樓性質、空地使用等灌水,夾帶或混充不實,民眾需自己做好功課,必須仔細查看,比對資料、詳實訊問,並在契約書上訂明保證條款,以免權益受損。專家表示查詢房價,可將細項拉開個別比較,例如去除車位、公共設施等項,可得到較準確之數據。

 

  由於實價登錄通常在每個月中旬公布,其不動產買賣、租賃與預售房屋,係上月完成申報者,其資訊較實際交易時間為晚,其間存有二至四個月之時間落差,參閱時,需予以調整,比照當時之媒體報導行情,各房仲業揭示之當時行情,以免發生誤差。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lawofring&aid=775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