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兩家油品公司雖隨油價解凍而趨於一致,但中油承受沈重政策包袱,人員過剩,且煉製單位成本高,相較台塑石化人員精簡,煉製單位成本低。油價解凍,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營運績效高下立判。專業人士出,中油唯有改善煉製結構,淘汰多餘人力,否則,很難與台塑石化一較高下。
政府雖開放油品民營化,但因石油管理理法規定跨足國內油品市場廠商,必須具備相當大數量的油品安全存量,因此庫存油品金額龐大,導致油品自由化多年,國內只剩中油與台塑石化公司二家油品公司,國內油品市場其實淪為寡占。
包袱沈重
肩負供油穩定任務
對照中油與台塑石化兩家石油公司的經營結構,因歷史演進,有著相當大的不同。中油為國營事業,為穩定供應國內油品,長期以來,負有政策任務;台塑石化在政
策開放民營設置煉製廠後,跨足與中油競爭,但該企業完全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且挾工廠集中及全力集中生產附加價值較高的輕質油料為主,煉製結構中生產重油
比重遠比中油少很多,加上自建汽電共生廠及享有優渥的獎勵投資條件等優勢,生產效率及獲利能力,遠比中油高。
以今年第一季為例,中油稅前虧損為229億元,台塑石化稅前盈餘卻高達130億元,兩者營運績效相差達359億元。一樣是賣油,中油公司績效為何不如台塑石化?
新政府上台後,油價在今年5月28日解凍,中油、台塑石化汽柴油販售價格趨於一致,但中油獲利是否能與台塑石化一較長短?答案是,幾乎不可能。原因是,中油與台塑石化因煉製結構、煉製操作成本、內外銷結構及人力組織差異太大,造成中油獲利,幾乎不可能高過台塑石化。
中油早期煉製結構,要充供應國內低硫燃料油需求,必須進口成本較高的低硫原油來煉製,台塑石化因設備新穎,以成本較低的高硫原油為進料。若中油用高硫原油當進料,今年第一季可減少購油支出約15億元,但中油的製程,現階段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設備老舊
煉製單位成本過高
此外,中油設備較老舊,耗費能源高,每桶煉油成本比台塑石化高出0.74美元。今年1至3月,中油原油煉量約4,270萬桶,煉製成本比台塑石化多出10.3億元。
也因煉製結構不同,中油重油轉化率比台塑石化低。據統計,台塑石化生產高價值汽、柴、輕油比率約77%,低價值燃料油約15%、航空燃油約8%;中油生產
高價值汽、柴、輕油比率僅62%,生產低價值燃料油比率約30%、航空燃油比率8%。中油產值每桶比台塑石化低約7.31元,以今年1至3月煉量,中油產
值較台塑石化低104.2億元。
1至3月凍漲期間,中油全力供應內銷市場,汽、柴油外銷比率分別只有15%、27%。但台塑石化全力衝刺外銷,汽、柴油外銷比率遽增到81%與78%。以
汽、柴油外銷價格每公秉比內銷價各高出1,381元和5,080元,若加上燃料油,中油外銷利益比台塑石化少了65.9億元。
其實,中油公司擁有石油探勘、原油煉製、油品銷售、石化基本原料生產銷售、天然氣進口銷售、工程服務、研究發展等業務,是一家全方位的石油公司。
台塑石化業務範圍僅原油煉製及石化原料生產銷售,大部分管理人員,仍由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管轄,工程人力則另屬台朔重工公司,油品行銷人員部分,除加盟站由民營業者自行任用外,其餘也歸為台亞石油、福懋興業人員。
中油經營石油探勘、天然氣進口銷售、研究發展等業務,台塑石化完全沒有涉獵。因此,若直接以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用人數做比較,並不符實際情況,對中油公司也極不公平。
如果以兩家公司煉油廠、石化廠、工程維修等共同業務比較,中油與台塑石化員工人數,中油三煉油基他分散於高雄、大林及桃園,一座林園石化廠人力約
6,000人,工程部門約300人;台塑石化則集中在麥寮六輕,人力約4,000人,台朔重工約1,300人。估計,兩家公司煉製、石化員及工程部門工人
數差距僅約1,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