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總統和國會雙贏的國民黨會變成「一黨獨大」的人,看到馬英九最近屢遭黨內掣肘和黨籍立委批評的景象,或可稍感寬心。即使在陳水扁總統最惡形惡狀的時候,民進黨內也不曾對他如此疾言厲色。兩相對照,兩黨的文化差異殊堪玩味。
有人稱,馬英九未來最大的反對勢力將「來自黨內」;雖是戲言,卻具體描繪了馬團隊和黨內不同勢力的緊張關係。大選勝利後,馬英九在人事布局或政策宣示上,
不時出現黨內雜音,包括詹啟賢、江丙坤、賴幸媛的人事,乃至直航時間表等,無不如是。這些衝撞,一方面暴露出國民黨內部擺不平的利益扞格,另一方面亦反映
馬英九嘗試在傳統的黨政格局中走出一條新路;雙方之間仍需更多磨合與調適,才能為「執政黨」一詞找到較佳的定義。
半個月來,新政府的所謂「黨政溝通平台」遲遲無法敲定,主要來自一項恐懼和兩個盲點。一項恐懼,是指黨籍民代和黨中央害怕執政權遭馬英九的行政團隊「全
拿」的疑慮;兩個盲點,一是無法擺脫「以黨領政」或「以政領黨」的舊思維框架,二是以為建立黨政溝通平台即可解決國家治理的一切疑難雜症。那項心理恐懼,
需要雙方共同克服;至於兩個盲點,則恐需經更多時間的琢磨才能釐清。
台灣歷經兩度政黨輪替,民主政治面貌已大為改觀,國民黨內還在談「以黨領政」或「以黨督政」,實枉費了在野八年的生聚教訓。在先進民主國家的經驗,黨機器
的功能主要就是選舉的動員和募款;以台灣的經驗看,也大致正走向同一軌跡。亦即,在執政的時候,「政」是主要的前導發動機,「黨」則是作為基層動員的後
援;當淪為在野時,「黨」才會變成運作重心。此一邏輯已然相當清楚,再刻意混淆,就是倒退了。
進一步看,國民黨之所以出現「四軌說」,除了攸關權力競逐,其實也隱含著革新和守舊思維的鬥爭。所謂「四軌」,指的是馬英九的總統府、劉兆玄主導的行政
院、王金平領軍的立法院、吳伯雄指揮的黨中央。在新政府籌組過程中,這四股力量其實已隱然形成兩兩對峙的局面;擁有「新民意」的馬英九和以專業取勝的新內
閣站在一方,另外一方,則是形象較不整齊、卻擁有不同民意基礎的立委和黨中央同一陣線。這樣的勢力區隔,如何藉黨政溝通平台取得平衡,並非易事。更要提醒
的是,此類溝通平台極易淪為黨內「分贓」、「自肥」的場域;而稍不小心,即可能排除了社會不同意見的參與,那將變成災難。
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的角色拿捏便極其重要。以現有布局看,馬英九似乎更願意跳脫黨派色彩,從一個全民總統的高度來組織五院;這不僅有異於李登輝黨政通吃
的強勢領導,更迥異於陳水扁八年「朝小野大」的硬拚硬幹。不幸,馬英九卻也因此激怒了黨內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曾賣力抬轎卻未獲獎賞的同志,覺得他權力分配
不均,使其布局平添阻力。
這些扞格,與其看成是黨內「反改革」的逆流,不如說是如周美青所形容馬英九的「不周到」而引起的反彈。事實上,即使是一個「全民總統」,在現實上也不可能
全然脫出「政黨政治」的範疇;馬英九若希望有效治理國家、締造新的政府形象,作為五院「調和者」的角色,他當然必須重視不同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更不能輕忽
黨政官員乃至支持者的情緒。包括詹啟賢的退出,包括起用賴幸媛引起的漫天質疑,都暴露了馬英九在現實操作上的「不周到」。這項缺點,相對於他意圖成就一個
均權政府的大企圖來看,絕不只是性格上的一個小毛病而已。
重新執政的國民黨,有絕佳的機會洗刷多年的汙名;人氣不衰的馬英九,有絕佳的機會締造他想望的民主新局。能否如願,端視彼此有多少政治智慧,而不是把精力拗在溝通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