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昨天在美國商會,面對準總統馬英九致詞時,雖然客氣有餘,但仍堅持美國幾項重要的政策立場:重申目前台美「貿易投資暨架構
協定」(TIFA)已夠用,明示美國不會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暗示馬英九,軍購在美台安全關係的重要性。
此外,有人注意楊甦棣說:「美國承諾確保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即便取得會員資格不可行的組織也一樣。」是否有新意?
其實楊甦棣只是用稍微不同和客氣的方式,表述美國既定的對台政策,並不意味美國對未來台灣新政府爭取國際空間,將會有什麼截然不同的新作法。
果不其然,美國國務院對此事的回應很直接,強調楊甦棣的說法就是美國一貫的政策,美國仍然不支持台灣成為需要以國家為會員身分的國際組織會員。
不過,國務院至少提到美國會「強力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這些需要以國家為會員身分的國際組織活動,並「積極支持」台灣成為不需國家為會員身分的國際組織會員。
解讀楊甦棣和美國政府的相關談話,得注意「有意義的參與」,參與和成為會員是兩回事。這句話的意思用白話說,就是雖然台灣當不了某個國際組織的會員,但美國支持台灣設法用「非會員」的方式,參加該組織的活動。
一九九四年柯林頓政府公布「台灣政策檢討」後,美國迄今已十四年未做台灣政策檢討。即使如此,美國對台政策也不是鐵板一塊,還是會與時俱進。例如台灣政策檢討只提到美國雖不支持台灣參與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但支持台灣的「聲音被聽到」。
從僅支持「聲音被聽到」,到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其實美國的態度已有大幅調整。從支持兩岸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到這些年美國開始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察員」,美國最常提到的就是「有意義參與」。
但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也有但書,就是台灣不能搞「無意義」的動作。所以,當陳水扁政府去年起強推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和WHO,包括國務卿賴斯等資深官員,都用「無意義」強烈和堅決地反對。這才是美國當前政策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