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1/27 11:58:42瀏覽85|回應0|推薦0 | |
2017-12-20 由 太極雲手 發表于文化 5.氣脈的修煉,在中國道家有一個名稱叫做「修命」,進修身體的生命。再譬如,我們曉得,外國人信宗教的,每天到天主教、基督教堂做個禱告,中國人拜佛,念個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每天念經修養,這個叫「修性」,是關於形而上心性這一面入手的,不管生理方面。那麼一般,印度也好,密宗也好,道家也好,中國徹底的禪宗也好,很注重這一面,都是含藏在內的,不明顯告訴你。後來中國道家就產生了一個術語叫做「性命雙修」,如果一方面注重生理的變化,健康無病,絕對的健康無病,一方面追尋形而上的生命最後的道理,把性命同時修的,叫做「性命雙修」。唐宋以後,產生兩句名言,很重要,「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鍛鍊身體,認為是修道,不曉得形而上生命來源最後的究竟,這叫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那麼另一方面,他也批評,有些宗教信仰只追尋心性的道理,那叫做修性,所以又說「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只追求精神生命這個道理,不管身體,不會圓滿修成功。等於說佛家的道理,佛說生命修成功的人有三個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叫做肉身,是父母精子和卵子構成的這個肉體的身,這個身體叫做業報之身,一生的命運,行為,結果,包括壽命的長短,運氣的好壞,是過去生命的因果報應來的,所以叫業報之身。 所以說這個肉體生命是假的,叫做「借假修真」,必須要利用這個假的機器造成一個新的生命。那麼如果說光修性,只從心念方面修,不管身體的,只能修到法身成就,「法身」就是代表本體,回到本體的功能上面去。「報身」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肉體。 ——《南懷瑾老師對「青草南園」學員開示記錄》 6.道家修持,如前述分為兩派。一主清淨單修,如北派邱長春所創的龍門派。一主雙修,如唐宋以後白玉蟾以次的流派。自從禪道融合後,道家批評禪家單修性功(心性之道),不修命功(丹法),而主張性命雙修。基本的理論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窮理盡性而至於命」的道理,而認為禪家只窮理盡性,卻未至於命。同時也批評一般修道者「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不能達到聖人境地。但如「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也不能即身成就。故主性與命必須雙修。性即無為之道,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清淨無為,當下即是,是真空的。命是修身入手,煉精化炁,以至煉神還虛,便是妙有。這一種理論體系,在基本原則上不能說不對,合於佛學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原則。但他們偏重於修行方法,忽略真正的窮理,他們看一般佛家(尤其是禪),是煉神修神養神而已。氣與精未能配合,等待解脫軀殼後,只能成為靈鬼。又認為持咒念佛等法門,只是煉炁,也不能入道。密宗的觀想這一類,也只是修精,都不究竟。精炁神三者應為一體:煉精成就,報身即色身才能圓滿。煉炁成就,百千萬億化身才能成就。煉神成就,清淨法身才能圓融.精氣神三者圓融合煉,則法報化三身皆得成就。然後散而為氣,寂然不動,涅槃清淨。聚而成形,百千萬億化身即其妙用。 ——《習禪錄影》 7.靜坐並不難,用心實不易。一般學習靜坐的人,十分之七,為了健康長壽;十分之二的人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達到神通,如放光、預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麼,修道的正法又是什麼,則幾乎是萬難得一。關於學習靜坐如何用心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學習靜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實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現在一般較為普遍流行的靜坐用心方法,大體歸納起來,在東方的中國方面,都可納入傳統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靜坐用心方法、有從歐美回籠的催眠術,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禱、齋期、避靜等,也都屬於靜坐的用心方法之一。 但在中國,通常最流行的靜坐中,用心的方法大體都以佛、道兩家為主,縱然有許多方法,不屬於佛家或道家的正統,但已積非成是,而都認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嚴加區分,徒事理論。在佛家的方法中,現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觀、或觀心、參禪等。至於,篤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觀想等為正當的用心方法。各執一端,輕視余者。 不過,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學習西藏流傳的密宗以外,的確都是重視「修心」為基礎,不大注意身體生理上的變化,而且認為重視身體生理變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親近之慨。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卻極端注重身體生理的變化。甚至,認為由於靜坐修持的方法,達到身體生理預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脈,以至於通達奇經八脈,恢復健康,增加壽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樣,只知「修心」而不知身體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 所以道家者流,便認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並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並且說:「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萬劫陰靈難入聖。」 乃至引用《易經》的觀念與《中庸》的大旨。確定「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作為無上的原則。 其實,無論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謂的旁門左道,除非不講究靜坐修持,便無話說。倘入進入靜坐修持的法門,試問:除了這個生理的身體和有知覺情感的心理思維狀況以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離開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嗎,假定是有,那便是從事物質科學的研究,或者專門注重醫藥,或藥物化學、生理化學等的事情。它與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個是藉著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證形而上道;一個是籍外物的實驗,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奧秘。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